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社區是所有居民的“家”,社區治理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同時,社區也是基層治理的基礎,能否打通這“最后一公里”,直接關系到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李滄區振華路街道通過“社區議事廳”,實現了社區“治理通”,進而換來了百姓“人心通”,推動基層社會治理上了一個新臺階。
與其他一些領域相比,社區治理往往更要注重溫度,講究方法。公共綠地種菜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難點問題。既要及時解決問題,也要避免激化群眾之間的矛盾,為以后埋下隱患,形成長效機制。這就不單純是剛性持法問題,還要真正要做通群眾工作,推動問題的徹底解決。振華路街道組織多元主體代表,通過“社區議事廳”,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僅四流中路第一社區,就清理了70多戶毀綠種菜現象,還居民一個清潔優美的環境,這樣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
社區治理要通過小舉措來撬動“大能量”,積小治為大治。社區是居民公共生活的重要空間,通過“社區議事廳”,可以引導群眾變“旁觀者”為“參與者”,變“協商為民”為“協商于民”,發揮群眾自我管理的主人翁精神,共同參與社區發展治理。社區治理離不開群眾工作,這是一門大學問,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把尊重和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擺在更加突出位置,堅持共建共治共享,在解決各種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李滄區的“社區議事廳”,充分體現了“人民至上”的發展理念,從精細處入手,讓城市更有溫度,讓市民生活更有質感。這是我們城市治理的起點,也是城市文明的有力落腳點。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