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 評論員 王學義
《青島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是青島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目標。工業是青島經濟的底色,如何實現以工業為代表的傳統產業的迭代升級,是青島所面臨的時代之問。而對這一問題的解答,也直接關系到這座城市未來發展的空間。
今年,一個“顛覆性”消息傳遍整個紡織行業——“無水印染”技術在青島啟動產業化。眾所周知,紡織產業是中國傳統支柱產業,青島也是最早的紡織工業基地之一,曾與上海、天津一起被譽為“上青天”。然而,與紡織產業相伴而生的是高耗水、高污染。特別是染色環節主要以水為介質,每染1噸紡織品約需100噸淡水,同時產生大量污水,對環境提出重大挑戰,嚴重制約了行業可持續發展。而今,這一難關被即發集團攻克。該企業的超臨界二氧化碳無水染色技術,以二氧化碳為染色介質,整個染色過程脫離了水和化學助劑,可實現無污水排放,是典型的綠色環保技術,具備了規模投產的條件,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對于青島乃至中國紡織業來說,這都是一個好消息。在高科技加持之下,不僅染色效率大大提升,還能為行業提供完整的技術及裝備標準規范,使我國在該領域持續保持領跑地位。這也意味著,印染行業有望擺脫桎梏,插上一雙“綠色翅膀”。一直被視為相對落后的紡織業,也將逐步實現蛻變,重煥光彩。行業形象將發生變化,人們會清楚地感受到:有落后技術,無落后產業,印染也可以時尚、高端、欣欣向榮。

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中國制造2025》所明確的五大工程就包括綠色制造工程。而今,碳達峰、碳中和成為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導向。那些高耗能、高排放產業的發展空間將受到制約,必須切實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全面升級產業鏈、價值鏈。傳統產業中的眾多企業面臨巨大挑戰,而機遇也蘊含其中,那些率先在技術、工藝、裝備、產品等方面實現迭代升級的企業,將獲得更強的競爭力,甚至壓倒性優勢。它們恰恰代表了傳統產業的未來。
需要注意的是,應科學把握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綠色產業培育之間的關系。近年來,有的城市出現了認識誤區,比如認為發展新興產業就必須另起爐灶,拋棄傳統產業。事實上,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綠色產業培育,二者之間并非是孤立的,也應該進行產業互動、互補、融合、協同、嵌入以及演進。這方面廣州做得不錯,通過與新興綠色產業融合,當地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產業的性質。汽車產業是廣州工業體系中的重要力量。作為發達開放型經濟地區,廣州更早感受到了轉型壓力,提前謀劃布局包括新能源、通信、互聯網、芯片等在內的全鏈條體系支撐,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汽車產業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整體效能。
傳統產業迭代升級,需要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這也正是我們當前工作的著力點,我們要依托工業互聯網,讓更多傳統產業加快向綠色產業轉變,重塑“青島制造”的價值,重振“工業強市”的雄風。
責任編輯/王學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