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2日訊 隨著人口老齡化,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我國現有1000多萬阿爾茨海默患者,是患者數量最多的國家。及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及時診治,改善患者癥狀,延緩發展,減輕對生活和家庭的影響。
據青島海慈醫療集團腦科診療中心神經內科一二病區主任郭瑞友介紹,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癡呆,是一種起病隱匿的進行性發展的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臨床上以記憶障礙、失語、失用、失認、視空間技能損害、執行功能障礙以及人格和行為改變等全面性癡呆表現為特征,病因迄今未明。
疾病嚴重患者可出現幻覺及攻擊行為
并喪失生活能力
阿爾茨海默病呈慢性持續進展性病程。臨床往往參照患者的認知損害、生活功能水平和神經心理測驗結果作出疾病嚴重程度的判斷,常以輕度、中度、重度來區分。“疾病處于輕度時,患者通常以近事記憶障礙為主,學習能力下降,語言能力受損。”郭瑞友介紹,一旦患者進入疾病的中度期,患者近事記憶障礙將會加劇,語言功能明顯損害且理解能力下降,并可出現大、小便失禁。此期患者的精神行為癥狀較突出,以激越、幻覺、妄想和攻擊行為為主。“如果疾病沒有得到控制,進入到了重度期,此時患者各項功能會均嚴重受損,活動能力減退,逐漸臥床,大小便失禁,飲食困難,生活完全依賴護理。此時精神行為癥狀可以減輕或消失,與外界(包括親友)逐漸喪失接觸能力。”郭瑞友介紹道。
阿爾茨海默病無特效療法
早期積極就診可延緩記憶減退
隨著老年癡呆病程的進展,記憶減退會逐漸加重,同時認知功能障礙、行為障礙、精神異常,生活能力逐漸下降。目前尚無特效方法,因此,患者在早期就需要主動積極改善記憶,延緩記憶減退。
“對于這一疾病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促認知藥物,如膽堿酯酶抑制劑、N-甲基-D-門冬氨酸受體拮抗劑等,另外還包括精神行為癥狀的治療,一般多使用抗精神病藥物。”郭瑞友告訴記者,心理社會治療是對藥物治療的補充。通常醫生都會鼓勵早期患者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活動,進行康復治療和訓練,盡量維持其生活自理能力,延緩衰退速度,當然對有精神、認知功能、視空間功能障礙、行動困難的患者是需要提供必要的照顧,以防意外,當患者外出活動無人陪同時最好隨身攜帶身份證明或聯系方式,以防走失。
中醫角度看阿爾茨海默病發病
或因髓海不充、木郁土衰、瘀血氣滯
神經內科二病區副主任韓萍介紹,從中醫角度來看,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多因先天不足,或后天失養,或年邁體虛,或久病不復,導致腎虛精少,髓海不足,元神失養,而漸致癡呆;或因久郁不解,或中風外傷,或外感熱毒等,導致損傷腦絡,腦氣不通,神明不清,而突發癡呆。 病機主要有虛、痰、瘀等方面,且互為影響。一是髓海不充,脾腎虧虛,氣血不足,導致髓海漸空,元神失養而致呆,即所謂“呆病成于虛”。二是木郁土衰,聚濕生痰,痰迷清竅而致呆,即所謂“呆病成于痰”。三是,腦絡瘀阻,腦氣不通,腦氣與臟氣不相連接而成呆,即所謂“呆病成于瘀”。臨床多見虛實夾雜之證。
“治療原則當虛者補之,實者瀉之。”韓萍指出,患者在用藥上應重視血肉有情之品的應用,以填精補髓。此外,移情易性,智力和功能訓練與鍛煉有助于康復與延緩病情。對脾腎不足,髓海空虛之證,宜培補先天、后天,使腦髓得充,化源得滋。凡痰濁、瘀血阻滯者,當化痰活血,配以開竅通絡,使氣血流通,竅開神醒。(觀海新聞/老年生活報記者 沈健)
責任編輯:付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