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好聲音,已經十年了。
2012年,《中國好聲音》第一次進入內地綜藝市場,一時間風頭無兩。花巨資從國外引進綜藝版權,并配置八十萬一把的轉椅,請來劉歡、那英等權威導師,再加上盲聽、盲選、“不看臉只看才華”的樂評模式,在當時,確實讓觀眾耳目一新,迅速成為全民都追的舞臺。
但走到第十年,當時的“耳目一新”已成如今的倦意。
舊瓶里裝不進新酒
第十季《中國好聲音》進入決賽階段。從各平臺的討論度與話題度來看,觀眾的熱情并不很高。又或者說節目播出以來,從2012年第一季的7.9分,到今年豆瓣評分4.8分,評分人數也從3.7萬跌到3383人,不難發現,觀眾的熱情一直在持續走低。
“好聲音”顯然是知道自己的癥結所在,這些年來其實一直在環節機制上創新。比如去年新增原創賽道,為原創音樂人提供第一時間被認識與被認可的機會。
而另一個頻繁改動的點則是“轉椅”,例如座椅背后實時展現導師狀態的大屏、導師間可以互相禁言的按鈕和新一季“4+4”導師模式的設定——那英、汪峰、李榮浩、李克勤以及導師助教吳莫愁、吉克雋逸、張碧晨、黃霄雲,導師轉身則導師助教連帶轉身,導師助教轉身之后會有30秒討論時間。

從轉椅到滑梯,從大屏到按鈕,再從4人到8人,《中國好聲音》中的“轉椅”從曾經節目最受矚目的標志,一步步地淪為了“剪不斷、理還亂”的桎梏。沒有意識到“轉椅”是節目特色而不是核心競爭力,這些變動給人的感覺是“換湯不換藥”,挖掘好聲音的方式沒有實質性的改變。
這也是“中國好聲音”無可避免的情況,陪伴觀眾走過了十年,每次也都努力做出變化新意,但觀眾就是不那么愛看了。有網友表示:一鍋老湯連喝10年,添點兒新料它還是那鍋老湯。造星能力嚴重下降,也從側面顯示出了這檔節目的頹疲。張碧晨作為第三季的冠軍,基本包攬了熱門影視劇的OST。《年輪》《涼涼》《開往早晨的午夜》等熱門影視劇主題曲傳唱度頗高,也是各大衛視晚會的熟臉,并在北京舉辦了兩場個人演唱會,之后還登上了《歌手》的舞臺。

不過,并不是所有的人氣選手都能夠躋身一線歌手的行列,第三季亞軍帕爾哈提、季軍余楓,第四季冠軍張磊、亞軍陳梓童、季軍譚軒轅……這些曾經站上決賽巔峰的選手,至今能被觀眾叫上名字的音樂作品,屈指可數。
對一部分學員來說,《中國好聲音》更像是一個金牌履歷,他們能踏入娛樂圈,并積累自己的初期粉絲,再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平臺。比如李琦和周深。前者在第二季《中國好聲音》奪冠后,曾登上2014年的央視元宵晚會,并舉辦了“唱給十年后的自己”全國巡回演唱會,后者則因獨特的嗓音為多部影視作品獻唱,并以歌手的身份參加了《蒙面唱將猜猜猜》第三季。

在“中國好聲音”第二季的錄制后期,汪峰與章子怡戀情的曝光,這個“副產品”無意之中推高了“好聲音”的受關注度。事實證明,相比“好聲音”,導師和學員們各種狗血故事反而能獲得最大的關注。到了今年,好不容易上一次熱搜,內容是那英退出本季導師,與“好聲音”的歌曲沒有太大聯系。
內憂與外患
事實上,在很多90后的記憶里,《中國好聲音》是能夠與《還珠格格》并稱為“暑期標志”的熒幕印象。這一走紅有其必然的原因。
2011年,《超級女聲》落幕,給音樂選秀綜藝留下一段空白。2012年推出的《中國好聲音》在當時作為初代選秀類綜藝的“接班人”,依靠著獨特的比賽模式,節目采用盲選+轉椅凸顯“好聲音”,更加接近音樂本質,一炮而紅。一年之后,另一檔音樂綜藝《我是歌手》也走紅了,其與“好聲音”一樣,都是以音樂為核心,它們共同開啟了音樂選秀和競賽的新階段。

《中國好聲音》第一季
《中國好聲音》備受好評的模式并非原創,從國外買進版權到制作都出自 “燦星制作”之手。但也同樣因為版權,讓“好聲音”錯過了重要的兩年。2016年播出前夕,好聲音因版權問題改名。在它消失的這兩年,內地綜藝市場從格局、到份額、到消長強弱的張力,都正在發生靜水深流或者一葉知秋的變化。
音樂綜藝與亞文化的結合,開始成為主流。2017年的《中國有嘻哈》一炮而紅,《青春有你》《明日之子》讓偶像選秀再度火熱。到了2018年,版權問題落地,市場上已經有了眾多音樂綜藝。而“好聲音”也不再是燦星唯一的依仗。十年時間,觀眾和選手都在不斷變化。從外部來看,語言類節目熱度高漲,觀察類綜藝乘勝追擊,音樂綜藝的關注度被不斷搶奪。另外,好聲音瞄準的“合家歡”年齡段,已經被市場瓜分殆盡,更加追求創新、開放、有活力的Z世代已接過主動權。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可能只有貼合年輕用戶心理的綜藝才能活下來,新生音樂綜藝紛紛轉向垂直領域。
就內部而言,“好聲音”也不得不面對一個根本困境:選手資源枯竭,節目能夠選出的好聲音,越來越少了。2012年,好的歌聲憑君挑選,優秀選手臥虎藏龍。但優質選手的出現是需要時間的。

吳莫愁重回好聲音舞臺
有天賦的選手要花費心思挖掘,后天努力型選手需要時間培養。但一年一季的節目制作,根本沒時間去等待他們成長。一檔音樂綜藝,缺乏優質音樂,那自然會被觀眾放棄。

對于衛視來說,現在各種節目成本控制,開發新節目成本不低。與其冒風險做一檔出現即“撲街”的節目,借助沉淀下的國民認知度是一個保守但穩妥的選擇。而要用舊瓶裝新酒,在允許的范圍內,勢必要對內涵進行擴充。不妨借他山之石攻玉。
韓國音樂綜藝《超級樂隊》,它的賽制并不新穎,但依然給了觀眾高度的震撼。有人分析,它用大量顯而易見的高品質內容填充了略顯陳舊的賽制。它將節目的特質——“樂隊”這個詞匯所包含的意義前所未有地擴大。
對“好聲音”來說同樣如此。在選手故事、背景、夢想及導師對選手的“爭奪戰”中繼續大做文章沒有意義。回歸音樂初心,對于一檔觀眾已經深諳套路的綜n代而言,未嘗不是一條路徑。
能走到第十年,不可否認好聲音有它獨特的魅力和足夠的品牌影響力,也為內地音樂市場輸送了梁博、袁婭維、吉克雋逸、平安、金志文、張碧晨、張赫宣、丁丁等一批優秀的歌手。既不能靠賣情懷取勝,又不能指望收視慣性,可見一路走來也是不易。不過,相信曾經成就于時代的《中國好聲音》,依舊有能力再締造下一個傳奇。在十年之際,是時候尋找另一個的風口了。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