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翻日歷,距“雙減”政策出臺已兩月有余,新政策正式落地,經開學檢驗,成效初顯。真正減負后,孩子們樂了,但是自小習慣了應試教育模式的父母們有不少還處于孩子空余時間多了不知如何安排的迷茫中,或陷入“雙減”后不知怎樣保證成績的煩惱里。日前,青島南京路小學教師、市德育先進個人、市南區教學能手熊小瑩在做客市南區教育和體育局主辦的市南區校家社共育大講堂活動時指出,“雙減”政策落地后,學校、家庭應該怎么做,對老師和家長來說,都是一個大課題。想讓家長群體的普遍性教育焦慮“下線”,還需要一些時間和方法。
現象
部分家長焦慮不“下線”
“‘雙減’政策出發點肯定是好的,但實行后,我們還是感覺焦慮。 ”市民劉女士的兒子是市北區一所初中的初二學生,她原本指望這學期起給孩子報輔導班補一補數學的短板,可“雙減”政策實行后,劉女士計劃泡湯,轉而打聽起私人輔導班,但效果好的輔導班已人滿為患,想插班都插不進去,為此她急得團團轉。
小學學段的孩子暫時未面臨升學壓力,但一些家長的焦慮狀態也沒好到哪里去。 “學好英語很重要,原來我們在校外培訓機構上課,改為周中上課后接送不方便,就不能上了。 ”市民宋女士的孩子剛上四年級,她總擔心孩子不上輔導班后成績會被繼續上輔導班的孩子甩下。
記者調查發現,“雙減”開始后,像劉女士、宋女士這樣焦慮未被治愈的家長并不鮮見:周末的輔導課改周中上,接送不便,焦慮;孩子周中晚上上輔導班,睡眠時間無法保證,焦慮;學科輔導一旦削弱,孩子的學習短板怎么補?怎樣比別人跑得快?焦慮;一二年級取消紙筆考試,小學沒有期中考試,怎么知道孩子到底學得怎么樣?焦慮……雖然孩子們輕松了,但是家長心里的石頭并沒有放下。
觀點
家長轉變觀念是關鍵
作為青島市德育先進個人、市南區教學能手、心理咨詢師,熊小瑩不僅教學經驗豐富,并且深諳家長心理,她認為“雙減”意味著對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教研要聚焦課堂要質量,老師就必須吃透知識點,并在有限的時間內給孩子講透,課上還要為學生選擇針對性練習,設計思考性、延展性題目,讓不同學生群體都能學有所獲。
同時,“雙減”也對家長提出了新要求:必須要轉變觀念,不能再緊盯著成績這個結果看,而是要將視線轉移到學習習慣、興趣的培養以及健全人格的塑造等方面,注重引導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蓄力。但這對80后家長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受自身受教方式的影響,很多家長習慣了應試思維,認為只有努力學習拿到漂亮的成績單才能順利應對升學壓力。這種固化的教育觀念恰恰是“雙減”政策推進中不少家長焦慮的催化劑。盡管觀念的轉變通常不能一蹴而就,但有意識地轉變是放下焦慮必須要邁出的第一步。
熊小瑩還建議,老師和家長在面對“雙減”課題時,還需要及時溝通,凝聚家庭和學校1+1>2的合力,以便積極應對孩子“減負”后可能出現的一些問題。
支招
家長“增負”幫孩子減負
“雙減”不等同于讓孩子無所事事,在幫助孩子真正減負的過程中,家長們可以嘗試給自己有效“增負”來緩解或治愈焦慮。
“原來孩子周末的時候上輔導班,現在不上了,一些家長不知道這些空余時間如何規劃,就讓孩子多睡會,但看孩子閑著很懈怠,家長又會變得很焦慮。其實這部分時間完全可以進行儀式化處理。 ”熊小瑩認為,不以書本學習來要求、測評孩子時,生活就是最好的老師。她以周末為例,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議:比如家長可以給孩子安排適度的體能訓練,讓孩子在動起來的過程中強健體魄,培養堅持不懈、迎難而上的品格;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勞動,能夠有效訓練孩子的統籌規劃能力;和孩子一同欣賞原版英文電影,這種培養語感的方式并不比外教滿堂灌差;和孩子參與公益活動,拓寬孩子的視野;共享親子閱讀,書目可以涉及地理、歷史等多種書籍……這就意味著家長需要抽出更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同時以管教的智慧去引導孩子,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是“增負”的。
家長們也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這種自身“增負”對提升孩子的成績是無效的,其實現在所做的一切就如同埋下了一顆顆種子,也許一時半會看不到發芽,但它們會在將來某個時刻忽然萌芽并茁壯成長,撐起孩子的未來。而這也與“雙減”注重孩子終身發展的理念深度契合。(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記者 張琰)
編輯: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