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5日訊 “園園來了啊,快進來,快進來。” 今年63歲的滕愛玉獨自居住在李滄區和達和城小區,今天上午10點多,護工張園園來到滕愛玉家中為老人打掃衛生、洗衣、做飯。“我18歲那年左腿受過傷,現在又是一個人住,生活上吧就不是很方便,有了這個居家養老服務以后,園園每天都跟我商量好時間,過來2個小時,幫我收拾屋子、做飯,有時候還給我理發、洗澡,真是感覺生活質量提高了特別多。”滕愛玉笑著說道。

滕愛玉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李滄區創新提出的特困老人和低保老年人“1+4”多維救助模式。“我們在做好困難老人基本生活兜底保障的基礎上,豐富社會救助內容,針對困難老人形成了集‘養、食、居、護’為一體的服務體系,以滿足不同情況的困難老人,進一步提升李滄區社會救助服務水平。”李滄區民政局社救科科長何亮介紹。李滄區嚴格落實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和臨時救助等兜底保障政策,通過發放低保金、特困人員基本生活費、水電氣補助、臨時物價補貼、低保殘疾人生活補貼、困難老年人生活補貼和臨時救助金等政府救助金,確保每位困難老人穿好、吃好、住好,有錢花、有存款,基本做到衣食無憂。

同時,李滄區著力打造“養、食、居、護”綜合多維救助服務。今年,李滄區成立了“慈善愛心養老院”,為低保老人、特困人員購買救助服務,所有費用均由政府承擔,困難老人一律“免單”入院。全區建成52處社區為老助餐點,覆蓋11個街道所有困難老人,持續加大對困難老人就餐優惠力度。對部分家庭生活困難的老人進行了環境適老化改造試點,為困難老人提供每戶2000元的適老化改造補貼,最大限度地減少老人居家生活各類風險和意外傷害事故。同時,依托社區嵌入式養老方式,李滄戶籍的低保老人和特困人員可根據自理能力、醫保簽約和養老服務簽約等情況享受1200元至4400元標準的上門生活照料服務,洗衣、做飯、居室保潔、陪同看病、購物、心理疏導等各項服務,保障困難老人居家質量。目前,李滄區共有低保老人和特困救助供養老人162人,有113人享受了居家照料護理服務,8人享受了減免政策入住養老院,有5人正在評估簽約中,其余36人自愿由家人照顧。

在李滄區,除了老有所依以外,關注困境兒童的發展是社會救助工作的另一重點。家住翠湖小區的陳亮自幼被鑒定為二級智力殘疾,母親沒有撫養能力,父母離異后陳亮隨父生活。2019年,社區在得知其父病亡的消息后,第一時間聯系陳亮的近親屬了解情況,針對其家庭實際情況,李滄區民政局為陳亮辦理了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救助,并協商其近親屬鑒訂了監護協議。“現在陳亮每個月有1500元的補助,不僅我們的壓力小了很多,這個孩子也過上了更好的生活。”陳亮的姑父告訴觀海新聞記者,在得知陳亮喜歡運動后,李滄區民政局還為陳亮聯系了社會組織,為陳亮提供免費健身場所、培訓等服務。昔日多病、孤僻懦弱的陳亮,如今已經成為了一名熱愛體育的健碩少年,目前他正在青島市殘疾人體育中心訓練,備戰比賽。此前,他先后多次參加國內的足球、羽毛球比賽并斬獲獎牌。

為確保每位困境兒童得到相應保障,李滄區各街道辦事處成立困境兒童保護中心,共配備街道兒童督導員11名,著重開展生活困境兒童救助、安全困境兒童幫扶和流浪兒童救助等工作。同時,鼓勵社區開展兒童關愛保護陣地建設,2021年計劃實現社區兒童陣地覆蓋率達到90%以上。“李滄區民政局將救助工作重心不斷下沉,推動人力、服務、資源向社區傾斜,實踐探索以主動發現、主動服務為主要內容的‘雙主動’救助服務機制,今年已主動受理辦理涉未成年人救助幫扶70余件。”何亮說到。

此外,李滄區積極探索依托黨建陣地打造“兒童之家”的未成年人保護基地建設新模式。依托各街道黨群服務中心,李滄區以困境兒童特色服務為主題的功能建設總面積達到1.3萬平方米以上。以滄口街道為典型代表,通過發揮社工作用,打造了省市首屈一指的“童夢同行”兒童之家,項目根據孩子們需求,設有心理咨詢師、中國式摔跤館、滄口小劇院、非遺實踐基地、心愿墻、愛心蛋糕房、免費理發店和兒童樂園等10余種空間,采用“5+2、8+X”的無休運營模式,從周一到周日,從早九點到晚九點對各個年齡段的孩子們開放。“今年來,李滄區民政局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把困境兒童福利保障的民生‘暖心’工程做好做實,通過多種方式,已使全區400多名困境未成年人受益。”何亮說。(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晉 實習生 徐鋒)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