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6日訊 今天上午,中國海軍第39批護航編隊從青島某軍港解纜起航,奔赴亞丁灣接替第38批護航編隊執行護航任務。
上午9時許,北部戰區海軍在碼頭為護航編隊舉行起航出征儀式,北部戰區海軍領導出席并致辭。伴隨著軍樂聲,編隊艦艇依次解纜,緩緩駛離碼頭。甲板上,官兵們精神抖擻,整齊列隊,揮手道別。

海軍第39批護航編隊從青島解纜起航。劉再耀 攝
第39批護航編隊由導彈驅逐艦烏魯木齊艦、導彈護衛艦煙臺艦和大型遠洋綜合補給艦太湖艦組成,攜帶艦載直升機2架、特戰隊員數十名,其中,烏魯木齊艦為首次執行護航任務。

任務準備階段,編隊嚴格落實疫情防控規定要求,組織做好各項準備工作。編隊指揮所緊盯護航行動可能面臨的風險挑戰與實際威脅,按照全要素實戰化訓練要求,重點開展了實際使用武器、反恐反海盜、航行補給等針對性訓練,錘煉提升編隊遂行任務能力,有效檢驗方案預案可行性和任務兵力協同配合。

海軍第39批護航編隊駛離碼頭。謝京浩 攝
出征儀式現場,官兵們紛紛表示,一定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向海而戰、續寫榮光,堅決完成各項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上合格答卷。

據了解,截至9月下旬,中國海軍先后派遣39批124艘艦艇遠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護航任務,全面提升了海軍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劉成龍 通訊員 趙陽 杜江帆 攝影 劉再耀 謝京浩)

新聞鏈接:
第39批護航編隊組成
海軍烏魯木齊艦:首次執行護航任務
導彈驅逐艦烏魯木齊艦,舷號118,是我國自行研制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導彈驅逐艦,2015年7月下水,2018年入列,裝備有先進的雷達系統和垂直發射系統,具有防空、反艦、反潛能力強的特點,主要擔負編隊協同攻擊敵大、中型水面艦艇、編隊反潛作戰、編隊協同防空和火力支援登陸以及海上巡邏、警戒、護航和驅護艦編隊指揮等任務,是海上聯合機動編隊的重要組成力量。據了解,烏魯木齊艦為首次執行亞丁灣護航任務,這將為該艦后續執行更多遠海任務積累豐富經驗。
海軍煙臺艦:多次完成重大演訓任務
導彈護衛艦煙臺艦,舷號538,是我國自行研制設計建造的新一代導彈護衛艦。2010年8月下水,2011年6月入列,艦長134米,最大寬度16米,滿載排水量4000余噸,具有對海、對空、反潛、對岸火力支援等多方面的作戰功能,具有較強的警戒探測和綜合作戰能力。2012年2月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第11批護航任務,并順利完成了對烏克蘭、羅馬尼亞、土耳其、保加利亞和以色列五國的正式訪問。入列以來,該艦緊盯練兵備戰,努力研究新型戰法訓法,不斷提升遂行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先后圓滿完成遠海訓練、聯合軍演、導彈實射等多項重大戰備演習任務。
海軍太湖艦:移動的海上補給站
綜合補給艦太湖艦,舷號889,是我國自行設計建造的新型遠洋綜合補給艦首艦,艦長178米,艦寬24米,滿載排水量2萬多噸。2013年6月入列,同年,時隔51天即奔赴亞丁灣參加第15、16批護航任務,創下了綜合補給艦獨立護航次數最多、單批次護衛艘次最多、在海外執行任務時間最長等紀錄。入列8年來,太湖艦先后4次執行了護航任務,出訪20多個國家,航跡遍布全球,是海軍目前補給過艦艇數量種類最多的補給艦,其補給接收裝置均采用國際標準,具有自動化程度高、補給能力強等特點,可通過橫向、縱向、垂直和靠幫等多種方式對艦艇編隊實施補給作業。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