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27日訊 說起考古,大家的腦海里會浮現出考古人員頭戴草帽,在考古現場手持各種小刷子掃來掃去的場景。然而在青島有這樣一個高科技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實驗室,它隱藏于山東大學青島校區的博物館中,今天觀海新聞記者帶您走進這神秘之地一探究竟。

山東大學室內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實驗室建成于2013年,是全國高校中第一座專業室內考古實驗室,主要負責在室內進行考古遺存的發掘、整理、保護、教學和科研工作。實驗室于2017年11月從濟南校區搬遷至青島校區博物館大樓地下3號實驗室。搬遷后的室內考古實驗室面積超過300平方米,挑高超過8米,充足的空間條件進一步保證了發掘工作的順利開展。帶有新風系統的中央空調配合大型加濕機,對環境溫濕度的操控性更加高效。


實驗室配有荷載10噸的電動航車以及載重20噸的液壓升降機,墓葬在室內的運輸和反轉將會更加安全和便捷。除了之前配備的翻轉車、運轉車、體視顯微鏡、單反相機等設備之外,還添置了金相顯微鏡、3D打印機、3D掃描儀、圖形工作站、液壓升降平臺車、保險柜以及能夠精準掌控溫濕度的伸縮帳篷。更加開闊的室內發掘空間,優良的基礎設施條件,日臻成熟的室內發掘與保護工作人員培養和工作體系,都為山東大學室內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實驗室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更好地服務省內外室內考古工作做好了準備。



目前,實驗室共發掘清理墓葬四座,分別是來自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的M6043和M5010,以及河南舞陽賈湖的M58和M87。同時還清理了舞陽賈湖墓地的龜甲、陶壺等隨葬品遺跡4處以及山東鄒城邾國故城灰坑H273中出土的西漢錢窯。實驗室還承接了湖北京山蘇家壟遺址春秋時期羋克墓葬M88棺區土體、山東壽光明代濕尸墓葬、湖北隨州漢東東路墓葬M85、湖北隨州棗樹林曾侯寶墓葬M168及夫人羋加墓葬M169中重要遺存等眾多實驗室考古項目。(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韓星 文/圖)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