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山東省烈士褒揚紀念工作情況。記者從發布會上獲悉,近幾年山東大力開展為烈士尋親、為英雄畫像等公益活動,社會反響強烈。其中連續兩年“幫烈士尋親”,已經為千余位烈士找到了親人。
“山東省30多萬名烈士中,無名烈士有7萬多名,大多犧牲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在不停轉戰中,不少同志犧牲了,叫什么名字,哪個部隊的,家是哪里的,都無法確認甚至來不及確認。”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黨組書記、廳長時培偉介紹,有的家人知道家有英烈,卻不知親人魂在何方;有的英烈青山埋忠骨,家人不知,自己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多少年來,白發人盼黑發人的痛,孩子想父親的苦,餐桌上永遠多擺一副碗筷的等待,遺腹子幾十年沒喊出口的一聲“爸爸”,揪人心碎!怎么讓更多的烈士找到親人,怎么幫更多的烈士魂歸故里,家人在等,社會在盼。并且時間越是推移,尋親難度越大。在這種情況下,山東省搶時間展開了行動。
2019年8月,山東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聯合省委網信辦、新華社山東分社發起“讓思念發光 幫烈士回家”倡議,兩年多來,這項工作逐步常態化、制度化。退役軍人機構對安葬在烈士陵園或烈士墓區的烈士,盡全力搜集詳細的檔案資料,錄入烈士信息資料庫,定期向媒體推送。媒體牽線搭橋,社會各界聯動,已經為千余位烈士找到了親人。對無名烈士,在有條件的地方,探索DNA采樣,為尋親查詢、比對、確認提供可靠證據。濟南市提取685份無名烈士DNA樣本,首批完成39份樣本鑒定,28份具備尋親條件,已經為6位無名烈士找到親屬,確定了姓名和籍貫。
“還有許許多多烈士,風華正茂奔向戰場,再也沒有回來,連張照片都沒有留下。當時尚在襁褓之中的后人,對至親的模樣就停留在老人的念叨中,幾十年青絲變白發,魂牽夢縈的就是見見親人的樣子。”時培偉介紹,山東省退役軍人廳與媒體聯合推出“英烈面孔——為革命先烈畫像”公益活動,退休“神筆警探”林宇輝,跨越15省、21座城市,行程10000多公里,走訪400多人,憑著家屬描述,巧用手中妙筆,還原了103位烈士生前相貌,讓英雄穿越時空,與家人相見。媒體用現代信息技術,讓塵封了半個多世紀的英雄活起來,向親人微笑致意。
“當熟悉而又陌生的親人出現在眼前,白發蒼蒼的烈士后人失聲痛哭,抱著畫像久久不肯放手,生怕再一次‘分離’。我們被英雄的壯舉震撼,為濃濃的親情動容,我們向心懷大愛的林宇輝先生致敬。”時培偉表示。
山東是革命老區,尊崇烈士、關愛英雄有著很好的傳統。山東省退役軍人廳成立以來,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動,越來越多的社會志愿者投身其中。“‘烈士信使’張景憲,為無名烈士尋親長達十四年,先后寄出1000多封信,幫助30多位烈士魂歸故里。高唐徐廟村張洪珠張曰平父子、蘭陵陡溝莊李振江、惠民歸化村趙銀亭等等一批守陵人,幾十年如一日,義務守護陵墓,陪伴烈士忠魂。這樣的堅持、這樣的付出、這樣的傳承,在齊魯大地不勝枚舉。媒體界的各位朋友,線上線下大力宣傳、廣泛動員、積極引導,做出了重要貢獻。”時培偉表示,褒揚烈士、弘揚烈士精神,是黨和政府的責任,是全社會的義務,我們將堅持不懈地做下去,把用民族大義、骨肉親情凝聚起來的不朽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來源: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陳洋洋)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