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些日子,值得我們盡最大的熱情與敬意,去緬懷,去紀念。
這個金秋十月,新中國迎來72歲華誕,讓我們盡情地歡呼,讓我們放聲歌唱,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祝福她生日快樂。

劉棟 攝
72年來,青島沐浴著新中國的陽光,風雨兼程,砥礪前行,穿越革命、建設、改革的激流,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蝶變為一座聞名海內外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看似不可能的人間奇跡。
在新中國成立72周年之際,回看青島的發展歷程,恰似換了人間。
全市生產總值從1949年的2.87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2400.56億元,增長774.7倍(按不變價計算),省內排名首位,副省級城市排名第8位、全國第13位。202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3萬元,已達到“高收入”水平。從建置之初的偏居一隅、帶狀發展,到東進、西跨、北拓,成長為環灣大都市……無論是城鄉面貌、城市實力,還是市民生活,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春之島,風華正茂。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現在還遠不是駐足、歇腳的時候。天賦異稟、中央垂青、戰略疊加、機遇難得的青島,正重整行裝再出發,凝心聚力謀事干事,堅定信心,乘勢而上,接續奮斗,向著更為遠大的目標,奮力前行,努力把青島建設得更加充滿活力、富有實力、獨具魅力!
01
更加充滿活力

活力,是一個國家繁榮發展的標志,城市的活力是城市的生命力、成長力和內生動力。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創新是時代發展永恒的主題,也是青島的活力源泉。
青島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將科技創新作為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和推動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加快打造長江以北地區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來看一組數據——
全社會研發費用增長到294.62億元,居全省首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增長到53.33%,居全省首位;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增長到4396家,占全省三分之一;“四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2.6%;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首批知識產權示范城市和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山東能源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新增246個,人才總量達到230萬人……
面向“十四五”,青島正全力構建高質量的科技創新供給體系,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海洋科學城、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智造創新城、國家重要的未來產業城和全國知名的灣區科創走廊,加快實現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加快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企業是經濟活力最直觀的因子。青島著力培植“政府負責陽光雨露,企業負責茁壯成長”的生態系統,“國有企業要強,民營企業也要強”的局面正逐步呈現。
“十三五”末,青島市屬企業資產總額達到2.54萬億元,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第2位。經營效益顯著提升,市屬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896億元、利潤535億元、利稅901億元。國資國企主要指標在全國城市排序中與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共同進入前5強。根據新的國有資本結構調整戰略布局發展規劃,“十四五”末,青島市域國有企業資產總額力爭邁上8萬億元新臺階,營業收入突破2萬億元,利稅總額突破2500億元。
民營經濟是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主體,亦是一座城市的發展活力所在。截至2020年底,青島實有民營市場主體176.40萬戶,每萬人擁有民營市場主體1857戶,位于深圳、西安之后,居副省級城市第三位;民營經濟貢獻了全市57.5%的投資、65.9%的進出口、63.6%的境內上市公司數量、67.1%的稅收、82.6%的城鎮新增就業、98.1%的市場主體數量,成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絕對“主力軍”。
根據新的規劃,“十四五”末,青島將實有民營市場主體達到260萬戶,民營企業總量突破100萬戶,形成一批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百億級、千億級大企業集團,打造民營標桿企業群體。

劉棟 攝
所有的事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人是生產力最活躍的因素。要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關鍵的人。青島旗幟鮮明地立起新時代選人用人的標尺,采取一系列務實措施,打破論資排輩、條條框框,培養干部、選拔干部、用好干部,激發了干部隊伍的內生動力。
青島把握開放的關鍵所在,在全球尋找城市合伙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來了就是青島人”成為共識。根據規劃,“十四五”期間,青島每年引進集聚各類人才25萬人,人才隊伍結構將進一步優化,人才支撐現代產業體系、促進高質量發展的能力顯著提高。
人口問題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經過多年涵養與集聚,青島常住人口規模顯著提升。根據第7次人口普查數據,2020年末,青島常住人口為1007.17萬人,首次突破千萬,省內人口規模排名由第3位提升到第2位,增量為135.66萬,位居16市之首。
根據新的規劃,2025年,全市人口規模顯著增長,人口素質持續改善,人口結構逐步優化,人口分布更加合理,人口流動更富活力。2025年,全市常住人口達到1130萬,實際服務人口達到1300萬。
人是一座城市最為寶貴的財富。有了海量的人口、人才,青島這座城自然更加充滿活力。
02
更加富有實力

劉棟 攝
天賦異稟,加上國家戰略疊加,青島始終站在城市前排,實力不斷增強。
經濟總量和經濟結構是衡量一座城市經濟實力最直觀的指標。如果把這兩個指標放到更長的時間坐標軸上觀察,整座城市經濟發展的脈絡愈發清晰。
72年來,踏上中華民族百年復興大業新時代的征途,青島與祖國同夢、與時代同頻,經濟總量連續跨越歷史新臺階,經濟結構呈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所有制結構多元變革、投資結構轉換調整、消費結構更新換代的新特征。把握發展的時與勢,青島正在新經濟、新動能的助推下,向著經濟發展高質量、高層級大踏步邁進。
經濟總量不斷飛躍。1949年青島全市生產總值僅為2.87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僅為71元,相當于國際上最不發達國家(地區)的水平。2017年昂首挺進“萬億俱樂部”,達到10136.96億元;2020年達到12400.56億元,比1949年增長774.7倍(按不變價計算),省內排名首位,副省級城市排名第8位。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24282元,比1949年增長320.9倍,按照2020年世界銀行制定的國家與地區收入水平劃分標準,青島已達到“高收入”水平。
財政實力日益增強。1949年,全市地方財政收入僅有1527萬元,近十幾年,財政收入實現連續跨越,2020年達到1253.8億元,省內排名首位,副省級城市排名第8位。財政實力增強為經濟發展、民生改善提供了有力的資金保障。
工業生產能力顯著增強。改革開放后,青島工業經濟快速發展,“青島制造”成為“中國制造”一路砥礪前行的典型縮影。“十三五”時期,青島工業聚焦工業互聯網、5G、云計算等,提升資源要素配置效率。2020年全市工業增加值達到3268.4億元,比1978年增長169.7倍。
服務業發展步伐加快。改革開放后,服務業在青島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成為推動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7613.6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為61.4%,分別比1949年、1978年提高了41.3個和35.3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65.7%。“十三五”以來,隨著互聯網與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服務業發展能級逐步提升。2020年,現代服務業增加值達到3890.6億元,占服務業比重達到51.1%。
2018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親臨青島,對青島作出“辦好一次會,搞活一座城”、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等重要指示要求,青島歷史性地站在了中國新一輪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最前沿。

青島區位優勢明顯,既是東部沿海城市,又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具有獨特的“雙節點”價值,承擔了建設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國家戰略任務,被賦予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的重大政治責任。
青島擁有青島西海岸新區、藍谷、高新區、膠東臨空經濟示范區等多個國家級功能區,培育出了海爾、海信、青島啤酒、中車四方等知名品牌企業和杰華生物、日日順物流、聚好看、偉東云、卡奧斯、特來電、能鏈集團等“獨角獸”企業。
能力越大,責任越大。“十四五”期間,青島確立了更為遠大的城市目標:在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的基礎上,城市經濟總量顯著提升,努力實現進位爭先。
當前,青島正聚焦聚力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國際門戶樞紐城市、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和宜居宜業品質灣區城市,努力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支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重要戰略鏈接,推動城市數字化轉型,基本建成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帶動山東半島城市群全面提升在國家發展版圖中的戰略地位,增強在世界城市體系中的競爭力、影響力。
03
更加獨具魅力

劉棟 攝
青島地處黃海之濱、山東半島南端,是中國北方一座極富人文魅力、自然資源稟賦極為優越的沿海開放城市。青島地區昔稱膠澳,后因有海中小島“小青島”、古漁村“青島村”而得名,是我國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濱海度假旅游城市、國際性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青山綠樹,碧海藍天,不寒不暑,可舟可車,中國第一”,這是康有為給予青島的贊譽。同樣,“這是我可愛的家,名字叫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永恒的符號,時尚動感,溫馨浪漫令人驕傲,那一條靚麗的海岸線,把幸福纏繞……”一首《青島》,唱出了無數青島人對于家鄉發自肺腑的熱愛。
青島有山、有海、有城、有情,有歷史、有文化、有產業,山美、水美、人更美。這顆山青海碧的黃海明珠,山、海、灣、城渾然一體,有著“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的獨特城市風貌,這是青島的獨特資源稟賦,讓青島獨具魅力。
青青之島,“青”是最鮮明的底色。青島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努力建設天藍、地綠、海凈、水清的美麗家園,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增添了“綠色動力”。
天更藍了、水更清了、山更綠了。以“綠色”為主色調的優美生態畫卷正在眼前徐徐展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也是最富競爭力的戰略資源。

青島市“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協同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轉型,讓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靚麗底色,將圍繞全面構建生態保護空間格局、全面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水平、全面構建環境風險防范體系、全面擴大優質生態產品供給,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建設“天藍、地綠、海碧、水清、土凈”的美麗青島。
硬實力讓城市強大,軟實力讓城市偉大。文化是最為重要的軟實力之一。青島歷來是多元文化的集聚、交匯、融合,是創新思想的策源地。“十三五”期間,青島以提高產業競爭力和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市”為發展目標,不斷優化文旅產業發展生態,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加速文旅深度融合,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發展新興業態,文化、旅游、體育、創意、會展等新的業態不斷成長壯大。
面向未來,青島正不斷增強文化軟實力,彰顯多彩包容的人文時尚魅力。
青島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更自信的心態、更寬廣的胸懷,大力傳承弘揚齊文化、海洋文化、工業文化等城市優秀傳統文化,代表國家參與世界海洋文明對話,打造國際海洋文化名城。著力培育新興時尚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一個魅力城市,既要有氣質,又要有品質,既要能夠吸引全世界的年輕人來體驗、工作、生活,又要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民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生活其中的每一個人感到方便、溫馨。

青島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激發認同感,激發家園感,激發歸屬感,讓每個青島人都會收獲更有尊嚴的生活、更加豐富的權利、更為出彩的人生。今年,青島再次上榜“中國美好生活城市十大向往之城”榜單。這是青島人再次憑借超強幸福感,把自己所在的城市送上榜單。
面向“十四五”,青島正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更多向上的力量。
向歷史的回眸,是為更好地出發。在這樣一個特別的時刻,衷心祝愿青島的明天更加美好。
作者 | 觀象君 編輯 | 長亭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