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8日訊 9月以來我市出現多輪降雨天氣,造成土壤過濕、局部農田積水、機械無法下地作業,對“三秋”生產帶來不利影響,目前玉米收獲進度緩慢,小麥播種期推遲。為科學防災減災,加快秋收秋種進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今天召開“三秋”農業生產防災減災技術應對會商會,分析當前生產形勢,研究并提出農業生產技術應對措施。

今日是 “寒露”,正是小麥播種的最佳時期和關鍵時期。針對當前氣象條件和生產形勢,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今日印發《全市秋收秋種抗濕應變管理技術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秋季作物收獲和晚播小麥生產技術。
根據《指導意見》,秋收秋種抗濕應變首先要多措并舉,搶排積水開溝散墑。對積水地塊,要動員各方力量,通過挖溝、通渠、抽水等多種措施,盡快排除積水。對田間沒有積水但土壤濕度過大地塊,要通過開挖深溝,瀝出耕層滯水,促進透氣晾墑,為農機盡快進地作業爭取時間。

其次,全力以赴,做好前茬作物收獲。要抓緊動員農戶和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因地因情做好前茬作物收獲。對土壤過濕地塊,要組織履帶式聯合收割機或改進的適宜機械進行搶收;對因積水嚴重機械無法下田的地塊,要組織動員人工收獲,確保應收盡收快收。在加快玉米、花生、甘薯等前茬作物收獲進度的同時,還要注意及時做好晾曬,防止霉變腐爛。
第三,分類指導,保證小麥播種質量。針對當前土壤濕粘、整地困難的生產實際,今年小麥播種要堅持“播期服從墑情、播量服從播期”的原則,即使推遲播期也要保證整地和播種質量,打好小麥苗全、苗齊、苗勻、苗壯基礎。在此過程中,要做到科學處理玉米秸稈、整地晾田適墑播種、適當晚播加大播量以及早抓田管早防病蟲。
在搶抓農時的前提下,堅持播期服從墑情,當土壤相對含水量70%~80%時播種,切實做到適墑播種;堅持播期服從播種質量,努力做到精細整地和精量播種,確保小麥一播全苗壯苗。受玉米收獲期和整地推遲影響,今年我市小麥集中播種期要比常年偏晚。小麥播種要堅持播量服從播期,根據播期確定基本苗,同時受整地質量影響,小麥要適當加大播量。

對因各種原因無法做到適期播種的地塊,采用以“四補”為主要內容的晚播小麥生產技術。一是增加播量,以密補晚。10月15日至10月25日播種的小麥,一般在每畝18萬基本苗的基礎上每晚播一天增加1萬基本苗;10月25日至11月25日播種的小麥,實行獨桿栽培,靠籽保苗,靠苗保穗,根據播期早晚,一般每畝30至40萬基本苗。二是科學施肥,以肥補晚。應在播種前增施肥料,尤其在嚴重缺磷的地塊,重施磷肥對促進晚茬小麥早發根、早分蘗具有顯著效果。堅持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氮磷鉀配合,一般每畝施用純氮12至14公斤,磷6至8公斤,鉀5至8公斤,缺少中、微量元素的地塊,要注意補施硅肥、鋅肥、硼肥等。播種時適量施用種肥。三是提高質量,以好補晚。做到精細整地,適墑下種;適當淺播,促苗齊苗勻;縮小行距,充分利用光熱資源。四是加強管理,以管補晚。小麥出苗后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于有缺苗斷壟地塊,要盡早進行補種。晚播小麥冬前積溫不足,田間管理要以促為主,重視鎮壓劃鋤,狠抓起身期的肥水管理,澆好孕穗、灌漿水。
第四,科學利用冬春閑田,試種小黑麥、黑麥等飼用作物。今年秋季陰雨天氣多,對玉米青貯造成了不利影響。為緩解青貯飼料短缺問題,建議有條件的農戶利用冬春閑田試種小黑麥、黑麥等飼用作物,亦可在明年早春頂凌播種豌豆、油菜等耐寒作物。
據悉,我市每年有100萬畝以上種植花生、甘薯等春播作物的農田,由于冬春季節(每年10月至翌年5月)一直沒有合適作物可種,造成了光溫資源浪費。小黑麥、黑麥具有抗寒、抗旱、抗病、適應性廣、生物產量高和營養品質好等特性,可在冬春季節為畜牧養殖提供新鮮飼草。近年來,我市引導鼓勵膠州、萊西等地牛羊養殖大戶利用冬閑田引種小黑麥、黑麥等飼用作物,試驗推廣小黑麥-花生等新型種植模式。小黑麥、黑麥于5月下旬收獲后,可接茬種植花生、甘薯等作物,使我市花生、甘薯種植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實現冬春增綠、穩糧(油)增效。(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凱)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