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一重大國家戰略有了落地實施“路線圖”!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簡稱《綱要》),并發出通知,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實施相關規劃方案、政策措施和建設相關工程項目的重要依據。
規劃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遠期展望至本世紀中葉。規劃范圍為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自古以來,“黃河寧,天下平”,黃河生態安危事關國家盛衰與民族復興。
從2019年8月到2020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先后4次考察黃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保護黃河是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發出“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偉大號召,親自擘畫新時代黃河保護治理宏偉藍圖。
由此,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與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同等高度的重大國家戰略。
時隔兩年,《綱要》正式印發,標志著這一國家戰略有了“路線圖”“時間表”,進入加快實施階段。

作為黃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山東被賦予“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的國之重任。《綱要》30余處直接或者間接提到山東,賦予了山東一系列國之重任。
青島歷來是黃河流域經濟出海口,被賦予“提升核心城市的競爭力、發揮港口門戶城市優勢”重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為青島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城市能級拓展了戰略空間,是必須扛起的政治責任和必須抓住的戰略機遇。
細讀《綱要》可以發現,其間蘊含著不少“青島機遇”。
01
黃河戰略確定“時間表”“任務圖”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呈“幾”字形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全長5464公里,是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流域西接昆侖、北抵陰山、南倚秦嶺、東臨渤海,橫跨東中西部,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人口活動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批示,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綱要》的編制,就是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規劃范圍為黃河干支流流經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山西、陜西、河南、山東9省區相關縣級行政區,國土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總人口約1.6億。
《綱要》提出的階段性目標是——
到2030年,黃河流域人水關系進一步改善,流域治理水平明顯提高,生態共治、環境共保、城鄉區域協調聯動發展的格局逐步形成,現代化防洪減災體系基本建成,水資源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國家糧食和能源基地地位持續鞏固,以城市群為主的動力系統更加強勁,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黃河文化影響力顯著擴大,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流域人民群眾生活更為寬裕,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到2035年,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取得重大戰略成果,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全面改善,生態系統健康穩定,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全國領先,現代化經濟體系基本建成,黃河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到本世紀中葉,黃河流域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水平大幅提升,在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02
30余次“點名”,賦予山東重任

黃河流經山東9個市25個縣(市、區),在山東省境內河道全長628公里,占黃河總長度的12%。
作為黃河流域最便捷的出海口,山東經濟實力強、產業基礎好、集聚人口多、發展潛力大。黃河流域的9個省區,僅有山東屬于東部地區,屬于沿海地區,在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具有顯著優勢。
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第六次會議上指出,要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推動沿黃地區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質量發展。

《綱要》對山東“著墨”頗多,全文25000多字,30余次直接或者間接提到山東——
“五極”,是指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和蘭州-西寧城市群等,是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和黃河流域人口、生產力布局的主要載體;
構建多元紛呈、和諧相容的黃河文化彰顯區。儒家文化區,主要包括下游的山東曲阜、泰安等地區,以孔孟為代表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
研究編制黃河三角洲濕地保護修復規劃,謀劃建設黃河口國家公園;
加大大汶河、東平湖等下游主要河湖生態保護修復力度;
協同推進山西、河南、山東等黃河中下游地區總氮污染控制,減少對黃河入海口海域的環境污染;
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經驗政策,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支持濟南建設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
強化黃河“幾”字彎地區至北京、天津大通道建設,推進雄安至忻州、天津至濰坊(煙臺)等鐵路建設,快捷連通黃河流域和京津冀地區;

推進青海-河南、陜北-湖北、隴東-山東等特高壓輸電工程建設,打通清潔能源互補打捆外送通道;
高水平保護陜西石峁、山西陶寺、河南二里頭、河南雙槐樹、山東大汶口等重要遺址;
下游發揮好泰山、孔廟等世界著名文化遺產作用,推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依托陜甘寧革命老區、紅軍長征路線、西路軍西征路線、呂梁山革命根據地、南梁革命根據地、沂蒙革命老區等打造紅色旅游走廊;
支持山西、內蒙古、山東深度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
這為山東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對山東拓寬發展新空間、厚植發展新優勢、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
03
《綱要》里的“青島機遇”
之于黃河流域,青島的區位優勢獨特,作用關鍵。
青島歷來是黃河流域經濟出海口。山東是黃河流域唯一的沿海省份,而青島則是山東面向世界開放發展的橋頭堡,而且處在中國經濟南北東西大循環的“雙節點”上,具有“東西雙向互濟、陸海內外聯動”的顯著優勢,必定會對促進各類市場資源要素加速流動、循環、聯通發揮獨特樞紐作用,是黃河流域的天然出海大通道、聯通世界的關鍵“節點”。
賦予山東的重任,也是青島應當挑起的重任;給山東帶來的機遇,同樣也是青島面臨的機遇。
當好“龍頭的龍頭”
在戰略布局上,《綱要》提出,構建形成黃河流域“一軸兩區五極”的發展動力格局,促進地區間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
“一軸”,是指依托新亞歐大陸橋國際大通道,串聯上中下游和新型城市群,以先進制造業為主導,以創新為主要動能的現代化經濟廊道,是黃河流域參與全國及國際經濟分工的主體。

青島作為“一帶一路”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主要節點城市和海上合作戰略支點,在“一軸”建設上區位優勢明顯,作為空間廣闊。

“五極”,是指山東半島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關中平原城市群、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和蘭州-西寧城市群等,是區域經濟發展增長極和黃河流域人口、生產力布局的主要載體。
“五極”之首和此前“龍頭”定位相呼應,再一次明確了山東半島城市群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中的關鍵作用。
山東省“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優化“一群兩心三圈”格局,其中,“一群”,即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兩心”,即濟南、青島。

《山東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構建“一群兩心”的城鎮空間格局,以濟南、青島為核心,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山東半島城市群。
也就是說,青島必須當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龍頭的龍頭”。
優勢產業集群“擔綱”

保護和發展不是完全對立的,不能為了保護而保護;發展是在保護基礎上的發展,是高質量的發展。
《綱要》拿出大量篇幅部署高質量發展,其中,“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是重中之重,提出,以沿黃中下游產業基礎較強地區為重點,搭建產供需有效對接、產業上中下游協同配合、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緊密銜接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合作平臺,推動產業體系升級和基礎能力再造,打造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
作為黃河流域經濟第一城,青島擁有一批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確定將13條產業鏈作為青島發力的方向,在此基礎上,提出重點打造海洋經濟、智能家電、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裝備5個全國一流的產業集群。其中,智能家電集群、軌道交通裝備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
這些實力超群的產業集群將為青島服務黃河流域“建設特色優勢現代產業體系”提供助力,同時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工業互聯網大有可為

《綱要》提出,提高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對傳統產業滲透率,推動黃河流域優勢制造業綠色化轉型、智能化升級和數字化賦能。
工業互聯網絕對算得上是青島的“熱詞”。青島選擇工業互聯網作為換道超車的重大機遇,三年來,依托自身制造業產業基礎和特色,搶抓工業互聯網窗口期,由淺入深、由點及面始終不遺余力推進工業互聯網發展,已經取得了先發優勢。
互聯網本身就是開放的、無邊界的,尤其是對于工業互聯網而言,鏈接點越多,匯聚的資源越多,“大數效應”越明顯,產生的效益越顯著。
青島工業互聯網想越走越遠,必須“走出去”復制推廣,進一步增強輻射力和粘性。而黃河流域擁有廣闊的腹地和豐富的應用場景,對于青島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平臺而言,大有可為。
高能級平臺“高舉高打”

《綱要》提出,復制推廣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經驗政策,推進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
高質量發展有賴于高水平、高能級的平臺和載體。青島擁有上合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核心區、國家級青島西海岸新區等重大平臺,處在改革開放的前沿,為青島匯聚全球要素資源、集聚高質量發展強大動能提供了有力支撐。青島這些平臺都是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依托。面向廣闊的腹地,跳出青島看青島,這些平臺未來前景也將更加廣闊。
區域比較優勢將進一步彰顯
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為重點,增強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帶動全國經濟效率整體提升。
《綱要》遵循了這一理念,提出破除資源要素跨地區跨領域流動障礙,促進土地、資金等生產要素高效流動,增強沿黃城市群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打造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推進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

也就是說,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將走集約化路線,要提高資源配置效率,讓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擔綱”。
作為黃河流域“龍頭的龍頭”,青島及青島都市圈無疑將進一步發揮區域比較優勢,在要素的集聚、產業的承接等方面實現更大的作為。
通讀《綱要》,青島還有很多機遇可抓,還有很多文章可做。重任在肩,機遇在前。青島應該搶抓機遇,在主動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國家戰略中,全面增強中心城市極核功能,實現輻射力、帶動力整體躍升。
作者 | 觀象君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