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0日訊 今天上午,即墨區潮海街道辦事處古城社區維普養老服務中心傳出陣陣歡聲笑語,不少來自周邊居民小區的老人們正在這里休閑娛樂。

舞蹈室里,老人們在練習舞蹈;樂器室內,幾位老人正在學習二胡、京劇、古箏等;樓梯兩側,墻面展示的都是老年活動時攝影作品。
休息時,幾位練習舞蹈的老年人興致勃勃地交流著。
“這里提供了很好的平臺,給我們平淡的晚年生活增加了不少樂趣。”78歲的李景祿說,養老中心成立以來,他每天都會過來,這里硬件設施好、服務水平高,照料無微不至,大家很滿意。
即墨區積極打造“1+17+N”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全面提升養老服務質量。
“1”是指利用物聯網、互聯網、智能呼叫、GPS定位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搭建1個智慧養老平臺,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目前,平臺已錄入全區老年人基礎信息42545條,養老機構基礎信息15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9家,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73處,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基礎信息5家,失能失智老年人基礎信息4513條,做到全區養老一張網,服務監管規范化。

“17”是指在全區17個鎮街(功能區)建設17處鎮街級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實現鎮街全覆蓋。
“N”是指以2.4公里為服務半徑,在村(居)設立“N”個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作為居家社區養老服務中心的配套場所,為老年人休閑娛樂活動提供場所。“1+17+N”的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切實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老年食堂為老年人暖胃暖心
10月9日中午,即墨龍泉街道西河北村“愛心助老”食堂里傳出歡聲笑語。
“以前買菜、洗菜、切菜、煮飯、炒菜,幾乎每天都要花半天時間來做飯。自從有了食堂,我就徹底‘解放’了。”75歲的孫玉敏說。夾上一塊香噴噴的炸黃花魚,就著小菜喝著粥,75歲藍孝忠的老人吃得心滿意足,“自從家門口有了食堂,飯菜花樣多又好吃,不僅我們方便,老伙計們聚在一起也開心!”
在這里吃飯的大多是附近村莊的空巢老人,兒女在外打工,居民養老照料中心的愛心助老”食堂就成了他們每日吃飯的地方。“這碗土豆燒肉又香又軟,您牙齒不好,多吃點這個。”“香菇湯營養又開胃,我給您來一勺!”屋內熱騰騰的飯桌前,一群老人吃得開心,笑得開懷。
“養老服務中心愛心助老食堂的開辦,不僅為老年人提供一個便利健康的休閑、就餐場所,更是給老年人提供一個走出家門、交友談心的平臺。”維普養老中心總經理郭峰表示。
居家醫護讓老人老有所醫
“大姨,我來了。”伴隨著房門推開,一個身穿綠色馬甲、護士服的姑娘走進來,這個姑娘是維普養老醫療部的一名護士,叫張海霞,負責溫泉街道的長護服務,每周1次定期上門巡護。
通過“即墨區政府+當地計生主任或民政辦主任+養老服務公司”三方合作,推行“居家醫護養老”上門服務新舉措,為N個符合條件的80歲以上老人或低保特困群體或長護對象,由公司養老護理員和醫生、護士按時上門免費提供居家醫護、養老服務,實現農村老年人所期盼的“人在家中坐,服務上門來”的養老夢想。

65歲的靈山街道中姜戈莊村宋淑香,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病、高血壓病史多年,長期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只有年邁的老伴照顧。2020年9月,維普德福診所的醫生了解到宋淑香情況后,為其申請了長期護理保險服務。每周有護士上門巡護,每月醫生也定期上門為其檢查身體、指導用藥、做康復指導等。
2021年4月,新的長期護理保險政策出臺。根據新政策,宋淑香評估等級為四級,在享受醫護上門服務的基礎上,增加了每周 2 小時的生活照料服務。不僅如此,宋淑香的醫療費用額度也增加到5000元/年。
此外,即墨區還大力推進機構養老服務模式,鼓勵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服務機構。目前,共有民辦養老服務機構15處,設置床位數3090張,截至6月30日,收住入院老年人1148名,收住集中供養特困老年人346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濤 通訊員 張濤 文/圖)
責任編輯:劉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