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份,水產學院2019級本科生馬超一、朱曉露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 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漁業學科一區)發表了題為“Heat sensitivity of mariculture species in China”(《中國海水養殖物種的熱耐受性》)的研究論文。文章綜合評價了海水養殖物種對高溫的敏感性,比較全面地評估了全球變暖對中國海水養殖業的影響。本科生發表高水平論文,讓馬超一、朱曉露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

大一學生就有機會進課題組
還在大一時,馬超一和朱曉露便加入了學院董云偉教授的課題組“本科生研究助理”項目,從潮間帶生理生態學實驗室(LInE)的初級研究助理進階到高級研究助理,兩位本科生漸入科研的美妙世界。
“如何去搜集和下載海量的環境數據,怎樣合理計算致死溫度,如何用軟件處理數據……”在進行實驗和發表論文的過程中,層出不窮的問題一度令馬超一焦頭爛額,想要半途而廢。“我中間多次想要放棄,但好在有朱曉露、師兄師姐和老師的幫助,我才得以堅持到現在。”

朱曉露做事嚴謹認真,審美能力強,承擔了論文中的繪圖任務。給單張圖調色,統一尺寸并組裝,還要時時關照字體的大小與樣式……工作量太大,朱曉露形容自己“很痛苦”。考慮到版權問題,論文圖標中的卡通畫都是她自己一筆一劃描出來的;中途還遇到難題,在初稿快要完成時,有一組數據卻不能用。
辦法總比困難多。馬超一和朱曉露不厭其煩地從頭跑代碼、修圖、改文章數據,還分別自學了 R 語言和矢量圖處理軟件 AI,實驗室的師兄師姐也鼎力相助,把自己保留的程序給他們使用。
從第一稿到第八稿,兩人用了近半年時間才將論文完成。好事多磨,文稿投遞完,兩人剛想喘口氣,新的問題又來了:審稿人反饋了許多意見。那時正值暑假,距離實驗完成已經過了一個冬夏,馬超一在青島,朱曉露在廣州,兩人用微信電話進行了十分激烈的討論,終于達成共識。此時馬超一猛然發現,他的手機只剩下了一格電,兩人竟足足討論了三個半小時。
開發周邊產品為實驗室畫文化衫
最初進入實驗室時,兩人的方向并不一致。朱曉露研究的是貝類,馬超一研究的是魚類,但內容都與水溫對生物的生存和生長的影響有關。在一個偶然的契機下,他們商量著一起研究水溫升高對海洋生物的影響,一起發表論文。
以研究方向為依托,馬超一設計了LInE實驗室的文化衫,純白色 T 恤正面是一只黑白配色、戴防毒面具的螺,兩邊袖子上還印有實驗室的圓形圖標。他很喜歡宮崎駿的動畫電影,“螺”的設計靈感便來源于此。“我們想研究它在惡劣環境下如何生存,所以給它戴上了面具,還穿了防護服。”談及與專業方向有關的話題,他總是十分活躍。

近一年的學習中,朱曉露經歷了對整個科研流程從陌生到熟悉的過程;從初期的“數據搜集難”“實驗變量不統一”到寫論文時自學繪圖軟件,項目研究中存在的種種困難與挑戰并沒有打消她對科研的熱情。她說,做實驗室研究助理的經歷為自己今后的科研目標打下了三分基礎。而對于未來,兩人有許多期盼,希望在這條道路上繼續走下去。
像培養研究生一樣培養本科生
潮間帶生理生態學實驗室(LInE)是董云偉教授于2019年9月創建的,主要進行潮間帶生物生理生態的研究。實驗室自2020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研究助理,“像培養研究生一樣培養本科生”,給予本科生接觸科研、了解科研的機會,馬超一和朱曉露便是第一批被招進來的本科生。

每一個實驗室助理都需要從初級研究助理做起,通過一定的考核才會成為高級研究助理,考核內容包括文獻翻譯能力、每周參加組會情況和日常考勤等方面。
在這里,課題組會給研究助理頒發聘用證書;指導老師負責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指導科技論文的撰寫;科研會議為學生提供思想交流的平臺。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本科生在這里綻放光彩。
作為 LInE 實驗室的帶頭人,董云偉教授幫助本科生研究助理確定研究的大致方向,并指導他們科技論文的撰寫。朱曉露說,董教授不僅是“行走的點子庫”,待人也十分溫和負責。開實驗室例會或與學生聚餐時,他總會詢問每個學生的研究進度,糾正跑偏的思路,“和董老師見面就像是開茶話會,他對我們來說亦師亦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趙黎 通訊員 楊子駿 高文旭)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