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現場
“黃河水位又上升了,已經倒進去兩排樹了,離著生產堤就剩下五六米,情況有點危急……”10月3日,向上級匯報完漫灘險情后,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大橋街道鵲山南社區防汛巡查員王玉嶺和鄭學藝都倒吸了一口氣。黃河水以這么大的力度沖刷河岸,他們還是頭一次見。
情況十分緊急,大橋街道和起步區工程建設管理部高度重視,邀請專家連夜趕到現場。據專家預估,黃河水位如果一直上升,以每天2米的速度塌陷,四五天就能漫過生產堤,整個區域2萬多畝農田面臨受災。
一番商議后,起步區工程建設管理部和大橋街道相關負責人最終敲定方案:在原來的生產堤不遠處新加固一道臨時堤壩,立即行動!
次日中午,14臺挖掘機悉數到位,立即開始就地取材筑新堤,一邊砍樹、一邊挖土……僅用36小時,一條1500米長、2.5米高的生產堤加固完成。“有部分挖掘機和人員都是從附近工地上緊急征調過來的,大家日夜不停地干,真是在跟時間賽跑。”鵲山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李長偉說,“土地被黃河水泡一次,整整兩年的收成都會受影響。這次加固大壩讓我們看到了起步區速度,也感受到了起步區溫度。”
順著新加固堤壩的東北方向,記者一行來到了黃河大橋段的最低點——吉家村防汛執勤辦公點。記者在執勤辦公點內看到,救生衣、手電筒、泡面、棉衣等生活和防汛用品一應俱全。還有一頂“四腳”沾滿泥土的帳篷,格外引人注意。“這個帳篷原來在生產堤上,當時村里四名防汛經驗豐富的老人就在這簡陋的帳篷中晝夜輪守。”吉家村黨支部書記吉仁海說,現在隨著黃河水位下降,巡查點也撤到了黃河大堤上,雖然條件稍好一點了,但依然沒有電,想喝點熱水都要用柴火燒。
從大堤到曾經的巡查點,路不長,卻要開車顛簸十來分鐘,還要步行經過一片玉米地,才能到達巡查點。生產堤上,依稀可見帳篷搭過的痕跡。在帳篷邊,一根插在泥濘灘涂中的竹竿,就是巡查員們觀測水位最直觀的工具。“我們兩人一組巡查灘區漲水情況,每兩個小時輪換一次。”巡防員高勇軍說,“前幾天下雨的時候,路可難走了,我們的生活用品和人員換班都靠村領導開自己的車來回接送,車幾天就壞了。”
“水箱被樹枝戳壞了,這都是小事。黨員都沖在前,我這個帶頭人肯定不能有絲毫松懈啊。只要能守住生產堤,守住百姓的收成,就都是值得的!”一旁的吉仁海卻不好意思起來。
對倪家村來說,防汛除了“黨員沖在前”,還有民兵自發參與其中。“接到黃河汛情之后,我們組成了23人的民兵突擊隊和100余人后備力量,24小時值班上崗,及時上報汛情、及時處置。”倪家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孫修榮說。
大橋街道城鄉規劃與建設管理辦公室主任崔居芳介紹說,大橋街道有21個村居沿河分布,黃河秋汛以來,街道立即啟動黃河防汛應急機制,堅持24小時巡查,沿線各村均設立巡查點,實現街道與村居聯動,確保黃河汛期“安瀾”。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