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4日訊 秋風送爽,丹桂飄香,又是一年重陽節。重陽節是孝敬老人、闔家團圓的溫馨節日,然而近年來一些不法分子瞄準防騙意識薄弱的老年人實施詐騙,使老年人蒙受嚴重經濟損失。市南區檢察院今天發布了相關案例。
案例一:低價旅游看似“餡餅”實為“陷阱”
2020年,被害人王阿姨(化名)偶然看到一則小廣告,50塊錢即可參加農家樂旅游,她本打算和老年朋友們一起出去玩玩,沒想到,“低價老年團”變身“保健品之旅”。游玩間隙,導游熱情體貼地與老人們嘮家常,聊養生,獲取老人信任后針對老人的需求,介紹號稱可以治療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的保健品。王阿姨輕信了導游的話,自掏腰包數萬元,買回了一堆保健品,回到家告訴兒女,才知道被騙。最終,這趟農家樂旅游演變成了“上當受騙之旅”。
案例二:高價回購收藏品看似“理財”實為“非法集資”
某公司謊稱經營收藏品,采取在街道隨機散發傳單及宣傳材料的方式對外宣傳,以進店即可免費領取精美禮品為誘餌,吸引群眾進入公司。而后介紹集郵冊、糧票收藏冊、字畫等收藏品,聲稱能夠升值,而且在一定期限內可以由公司高價回購。劉爺爺(化名)日常愛好收藏郵票,認為從該公司購買收藏品,既可以豐富收藏,又可以獲取投資收益,先后投入60余萬元,最終收藏品沒有拿到,公司也人去樓空。
案例三:APP炒股指導看似“專業顧問”實為“殺豬盤”
張阿姨(化名)平日愛好投資股票,某日接到電話邀請其加入有專業老師帶隊的投資群。在投資群內,“講師”推薦其下載某炒股軟件,并聲稱可以獲取內部信息。張阿姨像平時炒股一樣進行充值,期間“講師”多次以最低金額不夠等名義要求張阿姨追加資金,可是最終卻無法提現,方知被騙。其實該軟件是虛假股票軟件,里面有正規股票的走勢,但是充值后所有的交易都是虛擬交易。
檢察官提醒:
一、保健品是藥能治病?別信!
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通俗說法,本質是食品,不能用于治療疾病,更不能替代藥品。聲稱保健品能治病的,都是騙子。老年人要提高警惕,遠離與保健品有關的所謂專家義診、免費體檢、免費健康講座、免費旅游、會議營銷等商家法定營業場所以外的各類保健養生宣傳、經營行為。
二、短期回購、高額利潤?陷阱!
投資理財不是投資發財,天上不會掉餡餅,高額返利是套路,在投資購買收藏品時,需要具備一定的鑒別能力,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的說辭。對于那些“快速升值、高額回報”的承諾,不要輕信,提防騙局。
三、內部消息+專業人士=穩賺不賠?騙局!
投資理財,要認準銀行、有資質的證券公司等正規渠道,切勿盲目相信所謂的“炒股專家”“投資導師”“內部人士”。投資本就有風險,宣稱“高回報”“有內幕”的炒虛擬幣、打新股、炒黃金等,基本都是騙局。
九九重陽節,濃濃敬老情。很多老年人上當受騙,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子女的提醒,對新型騙局了解不足。這也提示我們,要經常陪伴老人左右,不僅要做他們的孝順兒女,也要做他們的普法導師,指引他們學法、懂法、用法,更好地識破騙局,謹防上當,安享晚年。(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戴謙 通訊員 葛帥)
責任編輯:岳文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