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0月16日訊 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團隊今天在城陽舉行海水稻(耐鹽堿水稻)收割測評會,測產工作人員在專家的監督下進行小區收割,經現場脫粒及水分測定,最后折算成畝產。經測評專家組現場實打收割測評,編號為yc2003的水稻品種畝產580.06公斤,編號為yc2009的水稻品種畝產達到779.1公斤。目前,分布在全國的12個海水稻示范推廣基地已陸續開始秋收工作,在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的引領下,全國海水稻種植面積有望達到100萬畝。

作為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產業化中心及鹽堿地改良分中心,青島海水稻研發團隊充分發揮其品種研發優勢,構建育、繁、推一體化體系,對優良稻種進行全國范圍大面積推廣,目前耐鹽堿水稻品種已在全國主要類型鹽堿地開展推廣,覆蓋山東、內蒙古、浙江、新疆、青海、黑龍江、河南、陜西、江蘇、寧夏等省區,團隊還結合自主開發的“后土云”智慧農業云平臺,將農業視覺識別、農機自動控制、農業傳感器傳輸和控制、農業物聯網組網等技術應用于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的智能感知、智能預警、智能分析、智能決策和專家在線指導,可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智能化決策,全過程追溯等,通過多種技術綜合運用,進行標準化農業生產,以農作物全生命周期為核心,開展耕種管服全流程服務,全面推進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海水稻“十百千”工程。

“今年的水稻長勢比去年要好,由于基地的土地改良已經進行了3年,并采用了智慧農業手段,從秧苗的繁育到水土墑情分析等都做到了更加精準,增產在5%以上?!鼻鄭u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上馬基地種植總監王亞菲掂了掂沉甸甸的稻穗說,“目前這邊的鹽堿地已經通過了國土部門的認定,達到了耕地的土地標準,我們計劃在秋收之后,開始小麥的種植,有望實現稻麥兩季雙豐收。”海水稻讓鹽堿荒灘變成了良田。

袁隆平院士青島海水稻團隊從2012年開始耐鹽堿水稻(海水稻)的研究,歷經多年的配組和選育,成功選育出一批優良耐鹽堿水稻品種可用于大田種植,2020年首批耐鹽堿水稻品種已通過國家審定。“農業發展要堅持種子是農業‘芯片’的核心,創新育種技術,鞏固品種自主能力,提高單位糧食的產量,我們還要堅持保護耕地這個命根子,擴大耕地面積。從生產模式上講,要繼續推動農業的標準化和現代化,從而實現農業規?;a,科學預判抵御自然災害對糧食安全造成的影響?!泵鎸Ξ斍爱惓碗s的氣候和全球糧食安全,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技術研發事業部負責人萬吉麗分析說。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農業、耕地和糧食安全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基本保障和重大方向。因此,承載了邊際土地利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等重要使命的耐鹽堿水稻產業正蓄勢待發。通過海水稻、土地改良、智慧農業服務、三產融合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新方向、新空間、新動能、新模式。在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中國科協智慧農業聯合體及中國產學研促進會海水稻產業協創平臺三大國家級平臺的支撐下,實現“億畝荒灘變良田”的偉大愿景。(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周偉 通訊員 杜德樂)
責任編輯:劉錕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