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讓人類擺脫饑荒,讓天下人都吃飽飯。——袁隆平

稻谷飄香的金秋十月,已經褪去了夏日的炎熱浮躁,在第41個世界糧食日到來之際,青島富源路小學三(8)中隊的同學們來到了位于城陽上馬的海水稻研發種植基地,懷著對袁隆平院士的緬懷,參觀并了解海水稻研發的重大意義。


同學們乘坐大巴到達目的地后,首先觀看了中國農業發展的概況視頻,然后聽講解員介紹了中國經歷的四代農業發展過程,并參觀了立體的15億畝中國鹽堿地分布圖以及覆蓋全國五大類型鹽堿地的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認識了在全國設立的23個耐堿鹽水稻區試驗點;最后講解員介紹了智能化農業綜合使用平臺,這個平臺可以對全國各大基地進行實景監控,還可以進行氣象監測、土壤信息監測以及作物的生產情況等,通過平臺大數據分析,給出種植管理指導意見。


參觀完展示區后,講解員帶領同學們品嘗了海水稻米飯。在鹽堿地里生長的大米,不但不難吃,味道竟然比一般大米還要香甜許多。同學們紛紛表示,這是他們吃過的最好吃的大米。講解員老師告訴了同學們,“這是因為鹽堿地里以前從來不長任何作物,現在把水稻種在里面,這樣種植出來的大米就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自然比一般的大米口感還要好。


在優越條件下長大的孩子們,可能從來沒去過田里,沒有播種過;他們不切身體會,不會知道田里的稻禾不是自然而然長成的;不種地,不會知道種田人的辛苦,也理解不了一粥一飯來之有多不易。品嘗完米飯后,講解員老師帶領同學們去稻田收割水稻、打水稻、扎稻草人,同學們實打實的體驗了勞作的辛苦,也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


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我國是人口大國,習主席說過: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們的飯碗應該主要裝中國糧!“海水稻世界領先”習主席的肯定也讓同學們更加理解種植海水稻的重要性。今天的研學活動讓同學們對海水稻的研究培育成果感到深深的敬佩,也讓珍惜糧食的種子深埋同學們心中,紛紛表示珍惜每一粒稻米從我做起。(青島晚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永杰)


三(8)中隊隊員們感悟:





王相哲:感謝我們的科研工作者們,你們為世界的糧食問題開拓了未來!中國曾經被一粒小小的糧食亂了陣勢,但正因有袁隆平爺爺等一輩人的付出,中國人民才能吃飽吃好!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少年,將繼承拓荒人精神,薪火相傳!
姜博元:小小一粒稻米,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勤勞和智慧。半天的研學,我們學習海水稻種植知識,品嘗香香的米飯,拿起鐮刀收割水稻,制作稻草人。真切體驗到“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里描繪的農民伯伯的艱辛,感受到炎黃子孫為稻米付出的努力。袁隆平爺爺為雜交水稻付出一生的家國情懷,幾十年如一日堅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也深深地鼓舞了我們。讓同學們懂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愛惜糧食,從我做起。
丁柳元:通過今天的研學,我知道了“海水稻”并非指在海水里生長的水稻,而是耐鹽堿水稻,可以生長在沿海灘涂和鹽堿地中。這是科學進步研究的成果,袁隆平爺爺的團隊真是偉大,在各種艱難困苦的環境下,都能種出糧食。他們是我心中偉大而有力量的人。
沈周一: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了種植糧食的不易,小小一粒米,看似不起眼,卻經過了很多的工序和勞動,珍惜每一粒米,做艱苦樸素的少先隊員。
于欣睿:今天我了解了一粒米的誕生,感嘆農業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感謝袁隆平爺爺的付出,讓我們吃到這么香甜的大米。這次活動特別有意義,我希望以后多參加這樣的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