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愛的志愿軍叔叔們,這本書是我最寶貴的書,為了使他起的作用更大,為了志愿軍同志來學習他的精神,我要把它送給最敬愛的人——志愿軍,望學習保爾的精神。新鄉中學 林春芳 1952.2.21”
視頻: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陳通 梁睿 黃碩
一本泛黃的小說讀本《保爾》、一段手寫留言,以及繡著“革命到底”4個大字的藍色荷包——這是青島紀志世老人在抗美援朝戰場上收到的慰問禮物。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這本書和留言成為戰友們的精神食糧。老人一直珍藏至今,帶著它輾轉大江南北,度過了70載的悠悠歲月。
“找到林春芳,代表戰友們當面感謝她!”成為老人的樸素愿望。為了幫老人圓夢,青島日報觀海新聞發起尋找,聯合山東、河南多家媒體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林春芳找到了,就在泰安!
“我見到最可愛的人了”
人們都說“見字如面”,70年前,心系國家安危的兩位青年通過沉甸甸的文字隔空對話。此次見面,是初見更像是重逢。10月19日下午,隨著疾馳的列車從青島向泰安出發,紀志世手捧鮮花不停地向車窗外張望:“等這一天等好久了,我希望越快越好,見到捐書人!”
視頻: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陳通 梁睿 黃碩
得知紀志世要來的消息,林春芳也非常感動。“能從朝鮮戰場上活著回來,太不容易了。如果他身體不如我,我就去看他!”而此刻,兩位耄耋老人精神矍鑠地站在一起,歲月安穩,是給那些流血和犧牲的戰士最好的答案。

紀志世和林春芳見面。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陳通 攝
“我認識你的名字啊,可你連我是誰都不知道。我代表我的戰友,向你贈書表示感謝。”送出準備好的鮮花,紀志世用一個標準的軍禮表達了所有的情緒。“大妹子,朝鮮戰爭勝利,也有你們的一份功勞!”
“老哥,這花應該送給你,我見到了最可愛的人!我哪有什么功勞啊,你們才是浴血奮戰的人!”雖然腿腳不是太好,林春芳依然執意要站起來迎接這位老哥。林春芳一直對志愿軍充滿敬意,“當年我也想上戰場的,可惜年齡不夠沒去上,那個年代沒有人顧自己的安危!”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人來說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再捧起70年前的那本《保爾》,林春芳讀起其中她最喜歡的一段話,她回憶道:“那時候中國年輕人都愛看這個書,很多話都能背過,這本書幫我們樹立了人生觀,刻骨銘心啊。這本書對我有激勵,我想讓它對前線也有激勵!”這也是林春芳當年捐出這本書的原因。
“戰場上最缺的就是精神食糧”
1951年春節,為響應國家“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號召,紀志世報名參加了中國人民志愿軍。“紀志世回憶起年少時的投筆從戎,依然躊躇滿志、意氣風發:“抗美援朝就是保家衛國,我只有這一個念頭!”
“當時的戰爭環境真的很艱苦,志愿軍天上沒飛機,地上沒坦克。為了不暴露目標,部隊不做飯不開火,經常是一把炒面一口雪,這打不倒戰士們的堅強斗志。”紀志世老人回憶,戰場上雖然缺糧缺炮,但是最缺的卻是精神食糧。
當年文工團來到前線慰問士兵,帶來了國內群眾為志愿軍捐贈的禮物,“當時分給我們連的就是這本書和這個荷包,里面還盛著糖果、點心,這份深情厚誼支撐著我們度過了戰時的艱難歲月。因為我識字,所以戰友們在停戰時最大的娛樂就是聽我念書。”紀志世回憶,這本《保爾》他不知念了多少次,至今不少篇章還能背得下來。
“讓這種精神照亮更多的人”
這本《保爾》就是現在大家熟知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是鼓舞人們戰勝困難的“良師益友”,在他身上凝聚著那個時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質:鋼鐵般的意志和為理想而獻身的精神。

林春芳展示當年捐贈的《保爾》。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陳通 攝
在那特殊的年代,一本書,讓處于不同地方的兩位青年產生共鳴;一本書,給了戰場上和戰場后的人無數鼓舞和慰藉。一本書,見證了一段感人至深的“革命情誼”。而此時,兩位老人還有一個共同心愿,就是希望能夠將這本書捐贈到位于遼寧丹東的抗美援朝紀念館。
“當年與我一起戰斗過的戰友很多已經走了,可是這本書給我們帶來的鼓勵仍在,希望能夠將它捐贈出去,讓這種精神照亮更多的人。”紀志世老人說。“像保爾一樣去奮戰,像志愿軍一樣去奮戰。”林春芳老人也勉勵當今的年輕人。(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王國鈺)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