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記者到昌邑市采訪時獲悉,該市以推進數字水利建設為引領,堅持數據整合為重點,完善站網布局和提升智慧監管水平,堅決守住水旱災害防御底線,全面提升水資源安全和水生態建設支撐能力。
濰河自南向北流經昌邑市全境后入海,昌邑市從防汛重點需求出發,建設濰河防洪治理水文工程,今年投資596.07萬元打造輝村現代化水文示范站,建設張家車道、昌邑、輝村在線監測系統,實現濰河昌邑段水位流量數據實時在線監測。“我們整合升級改造濰河‘一閘四壩’水情在線監測系統,安裝了超聲波水位傳感裝置,實現了重要閘、壩水情實時在線監測。同時,完善流域內地下水監測站網體系,實現地下水資源動態監測。”昌邑市產教融合創新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昌邑市水利局黨組書記、局長郝炳偉說。
昌邑市完善流域內5處墑情遙測監測站基本信息與土壤參數,實現流域內旱情實時監測與分析,建立定期旱情綜合評估分析機制,利用高分辨率遙感數據土壤墑情分析成果和水文實時監測數據耦合,建立耦合模型,開展多源旱情信息融合分析,提高旱情分析和預測能力。
不僅如此,昌邑市以“大集成”推動數據整合,提升河道防汛信息化、決策科學化水平。一方面,昌邑市水利部門培筑堤防、修復薄弱環節,提升河道防洪減災“硬實力”。同時,下足功夫,著力推動部門之間“橫向聯動”、上下游之間“縱向協調”,整合“大水文”集成數據,進一步提升河道防汛信息化、決策科學化水平。整合氣象、水利、水文等部門實時預報數值,開展未來72小時強降水風險預警。在主要河流、閘壩、小水庫等地建立了14處水位站、18處雨量站,打造了一體化預警預測預報平臺,實時調度轄區內各鄉鎮防汛情況。
“我們通過‘大分析’實現精準推演應用,提升水資源與用水總量管控評價水平。”郝炳偉說,昌邑市委托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生態環境研究所編制《昌邑市水資源綜合利用中長期規劃》,加強水資源監測預評價,建立水資源分析評價體系及超采區評價體系,提升評估流域水資源支撐能力,優化水資源配置。同時,廣泛開展節水載體創建活動,共建成節水型社區16家、節水型公共機構33家、節水型企業64家,7月15日成功創建為全國第四批節水型社會達標建設縣(區)、省級節水型城市。
“我市還投資152萬元在濰河水源地上游設置了全自動的水質監測站,通過自動在線監測系統對水質進行無人值守實時監控,對水溫、酸堿度、濁度等7種常規指標進行連續自動檢測。自監測系統運行以來,昌邑市飲用水水源地水源均達Ⅲ類水指標,有力保障了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郝炳偉說。(記者 都鎮強 宋學寶 通訊員 王魯兵 胡陽 報道)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