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管理部自然資源和規劃處壓實責任、細化措施,切實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尤其是進入汛期后,降雨明顯增多,地質災害防治形勢嚴峻。為此,起步區先后多次組織地質災害防治領域專家、濟南市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專業技術人員、群測群防聯絡員等進行地質災害隱患排查。截至目前,累計派出專家組或工作組44組,共計286人次,發布預警預報68次,全區未因地質災害造成損失,防災成效顯著。
據起步區建設管理部自然資源和規劃處工作人員介紹,轄區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主要是抓好“點、線、面”。緊盯風險“隱患點”。根據前期地質災害隱患排查工作,轄區內存在4處地質災害隱患點,為此,起步區及時啟動鵲山主要危巖體治理工程,并于主汛期前完成治理工作,將地質災害隱患點清零。但由于地質災害具有隱蔽性、突發性等特征,自然資源和規劃處特邀請省內知名專家對鵲山地質災害隱患區進行再排查,并落實監測責任人,加強對隱患區的巡視,汛期每天監測一次,如遇暴雨或者持續降雨的情況,每天早、中、晚各監測一次,并及時將監測情況在工作群中匯報,確保在第一時間發現受災情況并及時處理。
扣牢防治“責任鏈”。先后編制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等一系列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完善了區—街道—村居三級網絡和群測群防聯絡員組成的群測群防體系,全面壓緊壓實屬地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防災人員直接責任。
構建防災“安全網”。組織專業技術支撐單位對全區地質災害隱患進行拉網式排查,切實摸清隱患底數,確保災害隱患不遺漏。針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區)逐一設置明顯警示標志,并對影響范圍內的居民開展宣傳培訓、組織應急演練、發放“防災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進一步夯實防災救災基礎。(記 者 趙國陸通訊員 張宸愷 黃雪亭 報道)
責任編輯:王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