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70年前的抗美援朝戰場上,中國人民志愿軍26軍77師231團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的軍務股長門英賢和副排長孫漢英經歷了戰火硝煙,門英賢的左腳后跟被美軍的機炮打掉,孫漢英的左腳后跟在長津湖戰役中凍掉。兩人陸續回國養傷后,都義無反顧地選擇了重回朝鮮戰場完成未盡的使命。 70年間,兩人都渴望尋找同團的幸存戰友,盡管兩人的家僅相距5公里遠,卻從未碰過面。念念不忘,必有回響。 70年后,青島晚報的一篇報道讓兩位九旬戰斗英雄在百感交集、笑中帶淚中重聚。
看青島晚報找到70年前老戰友
10月11日,青島晚報報道了《92歲戰斗英雄孫漢英:71年前在長津湖戰役中凍掉腳后跟 如今,見證盛世一生無憾》。 13日,記者接到了山東省軍區青島第十一離職干部休養所工作人員的電話,表示97歲的老首長門英賢看了本報的報道后深受感動,希望能和同團的戰友孫漢英相見。記者隨后聯系了孫漢英所在的青島市軍休服務中心第一分中心,在抗美援朝紀念日到來之際,圓了兩位戰斗英雄時隔70年后再相見的心愿。
日前,記者應邀來到門英賢的家中。他正坐在沙發上,提前把青島晚報的報道疊得整整齊齊,等待著孫漢英的到來。干休所的工作人員告訴門英賢,寫這篇報道的記者來了。門英賢非常高興,連說:“好,好,好。 ”門英賢家中長年訂閱《青島晚報》,通過省市報紙尋找當年的戰友,已經成了他多年的習慣。他為人低調,多次婉拒宣傳自己的事跡,卻喜歡收集有關戰友們的報道,在所屬的部隊番號文字上用紅筆做標記。愛國情和戰友情,是他心里永遠無法割舍的情懷。
“我的好多獎章都交到部隊榮譽室了,我和漢英是同一個團,不是一個連,當時我在團里當軍務股長。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戰友,好多都已經不在了。看了青島晚報的報道之后,我很想知道他住在哪里,去看看他,就讓兒子打電話給干休所幫著聯系。最后大家商量決定,還是請漢英到我家里來。 ”門英賢告訴記者,他非常期待這次見面,這幾天心里就盼著這件事。
一個軍禮飽含千言萬語
門緩緩推開,孫漢英進門第一件事就是敬了一個軍禮,萬語千言都化作這個神圣的動作,瞬間讓在場的人濕了眼眶。“哎喲,老孫啊,我真想看見你啊。這下終于見著你了,咱們都是231團的幸存者啊。”“是啊,老領導,我看你的身體也挺好的。最早的時候我在四連。 ”兩人的雙手緊緊握在一起。

“四連可厲害了,我的印象很深,你們在荒草嶺上打掉了敵人的八輛坦克,真威風。當時下著大雪,你們根本走不動了,就從山上像坐滑梯一樣滑下去,炸掉了最前面的坦克。我們后來趕上去了,敵人在后面有很多汽車,那時候咱們會開車的戰士不多,就合力把汽車掀進溝里去了。你們的孔連長后來轉業到臨沂了。”門英賢很健談,談起抗美援朝那段崢嶸歲月,兩位老人就像昨天剛剛見過面,今天接著聊天一樣,打開了話匣子。

“咱們有位姓朱的戰友,被敵人的好幾顆手榴彈炸得手腳都截肢了,左眼球被炸了出來。當時他過度饑餓和疼痛,在迷迷糊糊中吃掉了自己的眼球。還有很多戰士都像你一樣,在長津湖戰役中凍傷了腳,鞋脫下來就穿不上了,只能把大衣袖子扯下來包住腳。不能用水燙,只能用雪搓,血液循環開了就能恢復很多。 ”門英賢感慨道:“那時候太苦了,傷病、寒冷和饑餓,有的連犧牲太多,就取消番號了,你們連也很少有人幸存了。 ”
現實遠比電影更加殘酷
“我還記得1951年,你們四連在上甘嶺待了一年,那時候我們團支部就在五圣山上,咱們離得很近。五圣山是周邊最高的山,一開始我們經驗少,挖的山洞是直的,沒有拐彎,敵人的飛機打進去兩個火箭彈,犧牲了兩個參謀。炮彈打進山洞以后,硝煙會不由自主地被我們吸到嗓子里,大概有兩分鐘的時間喘不過氣來。還有一次,炮彈打到了地堡里,犧牲了一個參謀和三個戰士,那次我沒有負傷,真是萬幸。 ”門英賢表示,大家所說的戰火硝煙其實就是這樣的場景,空氣里彌漫著嗆人的煙霧,瞬間讓人充滿窒息感。
說到近期熱映的電影《長津湖》,門英賢指出:“戰士們突然遇到飛機偷襲,躺在石頭上裝死,那是特殊情況,實際上我們白天大部分時候會隱蔽起來,經常藏在公路邊的石頭和草叢里避險,后來敵人發現了,就天天開飛機貼著地面射擊。電影里的悶罐火車有床鋪,而我們的條件比電影里差多了。我們鋪著席子,放兩個尿罐,長途運輸幾天幾夜睡不著覺。 ”

門英賢回憶說,美軍陸戰一師被殲滅后,戰士們在美軍飛機場繳獲了肉罐頭、西紅柿罐頭和餅干。當時大家都餓紅了眼,能吃上幾口西紅柿罐頭,是那段時間里最好的一頓飯,也救了很多戰士的命。 “后來咱們這個團,也犧牲得沒有什么人了。我和教導員、還有幾個戰士,漫山遍野地尋找,一共收了四五十個戰士。我們反穿大衣,每人發了八顆手榴彈繼續戰斗,李政委被敵人打掉了一只胳膊。為什么咱們能取得最后的勝利?其中一個原因是敵人最后凍得不行了,不得不撤退,但是咱們依然在咬牙堅持著。所以最后一次戰役交鋒,咱們團犧牲的人不多,是憑著頑強的意志把敵人趕走的。 ”
重返朝鮮戰場無所畏懼
敵人設置了很多封鎖點,周邊運送糧食只有一條路,在運糧的路上犧牲了很多戰士,導致大批珍貴的糧食被阻截,難解燃眉之急。門英賢至今還清楚地記得,他看到有個戰士實在餓得撐不住了,就吃生谷穗充饑。可是當時他的胃已經餓得很小了,吃下去之后就脹死了。門英賢當時心里既害怕又難過,強忍著悲傷把這個戰士抬到后面埋葬了。戰死沙場是戰士的光榮,而不能落葉歸根卻是遺憾。
“后來,我去別的團當股長了,和幾個戰士檢查工事的時候,被敵人的飛機排炮打掉了左腳后跟。 ”門英賢說道。
“我在長津湖凍掉的也是左腳后跟,咱倆受傷的位置一樣。敵人在地圖上做了很多標記,指揮著飛機在指定位置放炮,一排炮過來一般就是五六個甚至十幾個,很少放單炮,就是想把咱們趕盡殺絕。 ”孫漢英激動地表示。
“唉,那時候咱們犧牲的人太多了。有的戰士負責掩埋犧牲的戰士,那可不是一般人的心理能承受的工作。 ”門英賢說完,兩人不約而同嘆了口氣。
門英賢因為腳傷和傷寒,坐悶罐火車回國治療,白天經常需要躲到山洞里,但是火車頭不能熄火。一些受傷不能行動的戰士因為中毒去世了,有戰士把門英賢背下來通風,他才能夠活著回國治療。“老孫,你說當時多苦多慘,有時候我想起來就相當難受。”門英賢對孫漢英說,他倆一樣,都是傷好之后義無反顧地返回到激烈的朝鮮戰場上,在保家衛國的使命面前,不怕一切艱難險阻和犧牲,不取得最終的勝利誓不罷休。
笑中帶淚分享勝利喜悅
“咱們一起扛過槍的戰友,都像兄弟一樣親,感情真好。 ”兩位老干部在追憶往昔的聊天中,時而熱淚盈眶,時而開懷一笑。所有艱辛和犧牲,終究迎來了載入史冊的勝利喜悅。

“四連不在了,我們就合并成了其他新的連隊。隊伍里頻繁換人,舊的戰友犧牲了,又換成新的戰友。咱們團的韓排長很可惜,在回國的路上犧牲了。 ”孫漢英哽咽道,當時大家高興地聚在一起討論,回國之后會怎么樣,準備干什么,買點什么東西美餐一頓,覺得凱旋回國是近在眼前的事情。沒想到,敵人的飛機沒有放過大家,正好炸到了韓排長那里。兩天犧牲了15個戰友,他們沒有等來掰著指頭就能數到的好日子。
“老領導,你的思維很清晰。我再過半個月就93歲了,當年能活著回來就挺好的,咱都是兩次去朝鮮,九死一生。 ”
“哎呀,可惜咱們231團最后沒有了。太難得了,咱倆都90多歲了,我今年97歲。我今天看見你了,特別高興,這就是同事和戰友之間的感情。我看晚報上說,你有一個兒子和四個女兒,真好。你老伴也一塊過來了,我老伴是抗美援朝的軍醫,搶救過很多傷員,她已經去世了。咱們團還能活到今天的人,已經很少了。 ”
“咱們沖鋒在前,犧牲了很多人,但是大家都沒有退縮,沒有怨言。 ”
“戰友回國之后奔赴各地,很多人都失去了聯系。年紀越大,越會回想起當年在抗美援朝的時光。雖然不敢想,但心里有深深的烙印,會不由自主地想起。現在我看報紙找到了你,咱們這把年紀了還能見面聊天,很幸運。 ”“想找咱們團戰友的信息,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報紙。前些年,我每次看到報紙上有關于戰友的事跡報道,知道他還平安健康,就會感到特別欣慰。但是過幾年在一些節點上,我找不到這些戰友的報道,心里就會很失落。 ”
“老首長,以后有空再來看你。 ”分別前,兩位老英雄面對面互敬軍禮。這是對往昔崢嶸歲月的致敬,對烈士們的致敬,也是對今日盛世和美好未來的致敬。
向所有戰斗英雄致敬!
今天的太平盛世和歲月靜好,都是在戰場上保家衛國的英雄們拋頭顱、灑熱血,拼盡最后一口力氣守護而來的。記者此前關于孫漢英的報道,被青島市軍休服務中心推送給了中國退役軍人雜志社。許許多多像門英賢與孫漢英一樣的英雄人物,感動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
每一次采訪戰斗英雄,都讓記者感觸良多。記者87歲的外公陳同善也是抗美援朝戰爭的幸存者。外公14歲時因革命需要,破格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與門英賢、孫漢英兩位老英雄同屬第三野戰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時,外公只有19歲,是隊伍里年齡最小的。每當外公回想起志愿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時,總會心潮澎湃。從激烈的戰場向大本營傳遞情報,需要爭分奪秒。外公每次接過機密信件,都會飛快地跑幾十里路送信。有一次,敵人的子彈從他的右腿擦過,鮮血染紅了褲子,他咬緊牙關,忍受疼痛,一刻不松懈,繼續奔向目的地。外公說:“所有的勛章都是歷史的見證,是中國軍人精神的象征,是傳家寶!我畢生都以成為一名軍人為榮,希望年輕一代也踴躍參軍,在國家需要時勇往直前,將中國軍人的精神代代相傳。 ”向所有戰斗英雄致敬!(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張譯心 通訊員 薛龍喜 宋培廷 攝影 宋新華)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