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最新一屆泰山文藝獎評選中,駐青軍旅作家高密的短篇小說《進管》頗受關注,一方面它是軍事題材作品,書寫了常人所無法觸及的潛艇領域;同時,這一充滿神秘感的地方卻因為潛艇兵身上雜糅了嚴肅、冷峻與忘我、細膩的群體特質而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溫情一面。評論家康春華認為,這是一篇“帶有科幻色彩和未來氣質的現實主義作品”。說起高密的名字,很多山東人的第一反應或許以為他是高密人,但高密笑稱,其實他是湖南人,家人取名高密完全是個巧合,他也是來到山東以后才知道高密這個地方的。

人物簡介
高密,男,1986年2月出生,2004年9月入伍,魯迅文學院第39屆中青年作家高級研討班學員。2008年開始文學創作,小說散見《人民文學》《解放軍文藝》等刊物,出版隨筆集《尋訪深藍》。
書寫潛艇具有天然吸引力
作品標題《進管》,說的是進入到潛艇艇艏的魚雷發射管。弄清楚這一含義,便讓后續的閱讀具有了天然的吸引力。對于普通讀者而言,潛艇是只可遠觀而不可靠近的大國重器,但又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的內部構造是怎樣的?在里面工作、生活的日常又是怎樣的?高密的《進管》就是一篇極好的詮釋之作,他在作品中描寫道:“潛艇住艙里,有12個‘把肉身塞進置物架一樣的’狹窄床位;而潛艇艇艏的魚雷艙里,有數不清的管路、閥門、儀表;甲板上則有升降梯,這是個直徑不到一米的上下通道。 ”
對潛艇構造的熟稔,自然來自于高密十幾年來的工作經驗。他畢業于海軍潛艇學院,學的就是魚雷專業,進入到魚雷艙內實操作業是必修課程。而小說故事的背景也與此有關,小說中的人物進入到魚雷發射管中的任務之一就是清理鐵銹。這是一件有危險的事情,“進管是老兵才能干的技術活,我一個新兵蛋子顯然得不到這樣的機會。 ”
正如高密在文章中所寫,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搖籃,但海水絕不是羊水,因為它的腐蝕性堪比強酸。逼仄、狹小的魚雷管內作業,一切令人不愉快的味道,再混雜上柴油、機油、黃油等特殊的氣味,加之活動受限,無法流通的空氣,還有超過人體舒適度的濕氣,進管過程中隨時會有危險發生,而潛艇兵們探知危險的方式卻只能是最為原始的喊話,于是,管內管外的對話成了系聯這種革命情誼的通道。而這些對話也成為潛艇兵群體形象的有力塑造方式。進管前,“雷震子”是不茍言笑的 “鐵面兇煞”,“鏟子”“繩子”“頭燈”等二字短語是舍我其誰的霸氣,但在程班代他進管之后,他又變成了那個家長里短掛在嘴邊的“八卦大王”,前后形象的反差彰顯的是他嚴謹、認真的工作態度以及對戰友的一份責任。至此,小說中涉及的三個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個性獨具卻又具有整體特性,是“潛艇兵身上那種不露聲色但又強烈存在的榮譽感和使命意識”。
著意塑造潛艇兵的群體性格
《進管》最初發表于2019年第八期《人民文學》。細讀全文,會對小說中有關黑暗與狹小空間描摹產生的那種窒息感印象深刻,“開燈”與“關燈”替代了陸地上的白天與黑夜,醒后收起貼合艙壁的床板“幾乎不占空間”,“兩層床板之間的高度,小于小臂加手掌的長度”“黑這種顏色所獨有的巨大裹挾感,還是如同一波洪峰席卷而來,浸沒我大腦里的每一個神經元”……這也是高密在進駐潛艇時最為真實的感受。
高密坦言,身為一名軍人,書寫軍旅題材的作品具有天然優勢,像是《進管》這一作品所受到的關注,一定是有其題材優勢的,“軍旅題材作品,作為文學題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其專注的領域,現如今的軍旅題材作品大多聚焦歷史,或是曾經的崢嶸歲月,書寫當下的部隊生活、反映當下的軍人投身強軍實踐的作品并不太多,所以當《進管》這樣一部作品出來之后,它的陌生感滿足了普通讀者的好奇心,卻又讓有過軍旅生涯的讀者找到了共鳴。 ”
值得關注的是,高密在《進管》中塑造人物時并沒有對具體的人物形象著墨過多,小說讀到最后,讀者仍然不知道雷班、程部的模樣,但記住了他們所代表的潛艇軍人的氣質、格調和生存方式。而這也恰是高密在對人物處理時的有意為之,“我更希望通過這樣一部作品去描摹潛艇兵的群像。 ”高密表示,潛艇兵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 “百人同操一桿槍”,說的就是潛艇上不同戰位百十號人的互相配合,就是為了魚雷發射時的 “那一桿槍”,正是因為這樣一種使命任務,加之長期潛伏水下,跟外界接觸甚少,賦予了潛艇兵們獨特的群體性格,“這種性格的群像可以取代外在的差異。 ”
融入科幻質感與詩意互文
在《進管》中,高密用冷色調的描摹展現出了潛艇的金屬質感和冰冷,也使得作品的氣質與當下大熱的科幻空間感擁有著同質屬性,評論家康春華對于這種科幻質感極為推崇:“主人公 ‘我’睡躺在逼仄的床位上,無法閉眼、翻身,甚至無法正常起身上下床。而失眠、夢境游走的場景,具有存在主義氣質,讓人想起變成甲殼蟲的格里高爾、無論如何也進不去城堡的K。雖然是海洋軍事題材,但《進管》的開篇,在氣質上是卡夫卡式的,而非凡爾納式的……不往后讀,或許你會以為這是某個科幻冒險故事——主人公被囚禁在太空艙或某個異形空間中,等待被救援,或者自己成為故事中的英雄。 ”
雖然高密坦言自己在寫作過程中并未有意去營造這種科幻感,抑或是他本人偏愛的科幻電影在潛意識中的投射,而詩歌意象的融入則更貼近內心的追求。雖是理工男,但仍偏愛文學,高密兒時的讀物就是父親從部隊退役時帶回來的一本本文學期刊,比如《解放軍文藝》《長江文藝》等,“剛識字的時候還不懂小說,卻將這些文學作品當成了啟蒙讀物。 ”在《進管》中依稀能夠看到高密此前詩歌寫作的影子,比如開篇一句“上浮,留給海面一頁刀疤”就是他曾經寫下的詩句;“笑可以改變生活,不笑卻只是呈現生活”,借由新兵“我”的嘴中說出,彰顯的是新兵的浪漫情愫,也巧妙地中和了軍事題材的陽剛與凝重;而結尾處“我讀過你的詩”不僅讓整篇作品的構架有了互文,同時也“隱秘地揭示了軍事題材作品在創作方法上所具有的可能性。 ”(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周潔)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