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除了工作需要,我很少在朋友圈發布個人動態,也不喜歡在圈里狂刷存在感的人,但我卻特別喜歡看老朋友豆姐的朋友圈。
豆姐是我的高中同學,但其實我們是在畢業多年后才有了更多的聯系和互動,我也才慢慢地了解了這個外表樸素、但內心充盈的女人。
七八年前,單身后的豆姐前往泰國清邁旅游,因為喜歡便僑居在那里,做些旅游、代購等小生意,近兩年來她又做起了中餐外賣。無論她做的美食多么供不應求,但她每天只做固定的份額。
豆姐幾乎每天都會發朋友圈,里面的內容五花八門,除了采買、發貨、接團、做飯這樣的生存記錄,更有露營、品茶、擼貓、發呆這樣的心靈之旅。
在一些人看來,豆姐做的許多事都是無用之事,因為異域謀生本就不易,不如趁生意好的時候擴大經營,多開幾家連鎖,賺它個盆滿缽滿。
可豆姐的卻寧愿少做一份生意,也不會放棄關注內心的美好時光。她認為,人不能只顧謀生,還要記得謀愛,這個愛,包括別人,更包括自己。
02.
當下,“別整那些沒用的”成為了很多人的口頭禪,于是生活里的許多事情,在一些人的眼里都成了“沒用的”:
唱歌有啥用?又不能當飯吃;
跳舞有啥用?又不能當衣穿;
旅游有啥用?就是花錢買罪受……
如果只有衣食住行是有用的、其他的事都是沒用的話,那么我們只停留在原始社會就好了,如此我們的人生還有何意義?社會前進又有何意義?
生活中不少人把行程塞得滿滿的,每天疲于奔波,為名忙為利忙,卻忘了沉淀下來,去感悟生命真正的美好。
讀書時,會考慮這本書對考職稱有沒有幫助;交友時,會考慮這個人能不能用得上;找工作時,會考慮這份工作是否能快速晉級漲薪;就連給孩子報興趣班,都要考慮對孩子以后升學有沒有作用……
我們在功利的裹挾下前行,開始變得世俗和麻木,漸漸忽略了生活本來的樂趣。
所以說真正的清醒者,就是那些經常做些“無用之事”的人,而豆姐就是這樣一個人。
03.
說到“人間清醒”,就一定要提到影視明星陳道明。很多人都會贊嘆說,在燈紅酒綠的名利場中,他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身處娛樂圈,他卻獨有一股文人的風骨。在演藝界浮沉數十載,他從不慕浮華,只是享受獨處,專注內心。
陳道明成名久矣,主演過的影視劇卻屈指可數。很多大導演,有了新劇本,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陳道明,然而他卻總會以各種理由推辭掉。
他一閑就是一年半載,很多粉絲都好奇他空閑的時候在做什么。
陳道明曾在60歲生日時,寫了一篇文章《做點兒無用之事兒》,揭露了自己的“閑暇時光”:
“我從小彈得一手好鋼琴,喜歡到鐘愛。中年后,我迷上了畫畫。現在最喜歡抄寫《道德經》之類的古籍。我也會做點手工。糖人、面人、木工、裁縫,這幾項手工活我都還算拿手。”
相比起接戲拍戲,他更喜歡空出一些時間,去做一些“無用”的事情。
給人生留白,是陳道明一貫的生活追求。
蔡康永說過:
“人生最重要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什么用,親情、愛情、兄弟、讀書、音樂、清風、明月……但在我們人生灰暗的時刻,給我們力量與堅持的,往往也是他們。”
其實,人生的快樂,往往就藏在那些無用之事里。
一個人若總把時間用來追名逐利,不愿意靜下心來做些閑事,就永遠脫離不了世俗和焦慮。人生在世,只有暫時卸掉欲望的包袱,才能以輕松愉悅的姿態面對生活,收獲靈魂的快樂和安寧。(作者|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