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滄區創新推行“無感”服務,智能平臺實現政策自動匹配無遺漏
不需要人才申請,補貼自動“找上門”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今年5月份入職李滄,沒多久就收到了平臺推送的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費補貼申領政策,根據平臺的申報流程,9月初提交了申請,當月底就收到了補貼,沒想到補貼竟然會自動找上門。”青島恒星學院教師劉洋告訴記者。
劉洋經歷的,正是李滄區推行的人才“無感”服務。今天,在談到對于李滄區人才“無感”服務的感受時,劉洋如是說:“不需人才申請,平臺就可根據人才信息自動推送可享受的政策,幸福感和獲得感直線提升。”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李滄區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抓手,將人才服務前置。
“我們在與各類人才交流時了解到,大家對各級各類繁多的政策存在不知曉、不熟悉的情況。有許多合適的政策被‘淹沒’在眾多政策條文中,使得人才并沒有享受到實際利好。”李滄區人社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發現這一問題后,本著著力提升服務對象獲得感的出發點,李滄區人社局依托李滄人社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創新推行“無感”服務,初步構建起“無感知、免打擾”的人才服務新模式。
“目前平臺涵蓋了192項人社政策,進行了294.3萬余次的專屬匹配,惠及全區人才和企業,以技術手段集成便捷服務,使人才服務更有速度、有力度、有溫度。”李滄區人社局工作人員周珊珊表示,時下,實現了政策自動匹配人才無遺漏。李滄人社智能公共服務平臺集成人社、民政、稅務、公安、行政審批5個部門4318萬條數據,為轄區企業貼上46項個性化標簽,為人才賦予105項特定化標識,構建智能立體感知體系。實時更新個人成長經歷、就業狀態、政策調整等信息,推送現行契合的政策,實現即來即推、即變即推。
同時,平臺賦能聚焦個人發展全周期。平臺全程記錄人才發展全周期節點變化,為個人成長繪制“成長樹”,提前推送“晉升政策”“技能培訓”等禮包,引導人才遞進式成長。青島海研電子有限公司總經理溫琦通過平臺賦能,2年內晉升至正高。
據悉,李滄人社智能公共服務平臺借助“高校直擊”“直播互動”“人才驛站”等契合青年人才的新建板塊,與省內22所高校搭建人才對接橋梁,合力舉辦15次校招直播宣講會,吸引3700余名在校生參與互動。在其中,大數據智能抓取青年人才就業意愿,挖掘意向來青、留青人才,靶向推送適配崗位和就業創業指導等服務,延伸引才觸角,增加引才黏度。“無感”服務試點以來,平臺自動人崗適配互送達60.3萬次,成功引進各類人才10423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張 晉)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