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2020年9月17日2版
“一箭九星”飛天 青島“海哨兵”執勤
青島技術為海上發射“選定”最佳時機和安全區域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9月15日,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采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值得驕傲的是,“一箭九星”發射成功的背后,有著青島科研成果的助力——青島產“海哨兵”波浪滑翔器通過監測發射海域,提供了精準的水文、氣象等實況數據,為發射“選定”了最佳時機和安全區域。
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 新華社照片
早在發射任務前十余天,距離此次發射點5公里的海域上,就有三艘“海哨兵”靜悄悄地漂浮著,它們組成了一個等邊三角形,將發射點“穩穩”地圍在中心點。“海哨兵”是青島產的波浪滑翔器,在這次任務中,它們用專業的海洋信息探測能力,為此次發射任務“圈出”了一片安全區,為“選定”最佳發射時機提供了決策依據。
海上發射面臨著諸多技術難題,其中海洋環境適應性是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在海上發射過程中,運載火箭會受到海洋運輸環境、自然環境、海況等因素影響,尤其是鹽霧、霉菌等具有海洋特點的自然環境會直接影響運載火箭設備選型和試驗條件的制定。
因此,精準、實時地了解發射海域的海況,是為發射選定合適海域的必要條件。傳統大型浮標體積過大且位置固定,臨時遷移不具備可行性;而衛星遙感也受限于各種條件不夠精準。常規海域觀測手段受限的地方,正是“海哨兵”發揮優勢的地方。
作為一種無人水面航行儀,“海哨兵”能以波浪能作為主驅動力,采用太陽能發電,具有衛星實時通信、位置虛擬保持、路徑自動跟蹤等功能,可以在海上保持位置不變,也能連續航行超過1萬公里。在海面上,“海哨兵”搭載著科學傳感器,可以實現大尺度、長時序海洋環境參數連續走航測量,對海洋水文、氣象等信息進行收集和實時回傳,為我們深入海洋增添更多的“觸角”。
要為此次海上發射任務護航,“海哨兵”搭載了微型氣象站、波浪傳感器和水面溫度傳感器,像哨兵一樣堅守原地,完成了海上發射區內十余天的氣象、水文實況觀測。浪高多少?海霧狀況如何?風速多少?這些影響發射任務的海上因素都在“海哨兵”的掌控范圍內。依據“海哨兵”傳回的實況信息,發射團隊可以對目標海域進行精確、實時判斷,為發射日期的選擇等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青島“海哨兵”填補我國波浪滑翔器應用領域空白
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訊 這已經不是波浪滑翔器第一次得到關注。去年上半年,波浪滑翔器就通過搭載的水聽器捕捉到了疑似虎鯨/偽虎鯨在青島近海出沒的信息;不久前,有人拍到了鯨魚在青島海域出沒的視頻,印證了波浪滑翔器的監測成果。此外,波浪滑翔器還協助有關部門完成了在南海和西太平洋上連續多次臺風的近距離觀測。
“海哨兵”正在進行海上監測。
“海哨兵”出自國內波浪滑翔器研發“第一人”孫秀軍之手,在它面世之前,中國這個行業還是一片空白。
2018年,孫秀軍帶著科研成果作為中國海洋大學“青年英才工程”第一層次引進人才來到青島,當年便實現了波浪滑翔器的產品落地和市場化。現在,波浪滑翔器產品年產值已經過千萬元,服務國家重大項目得到了上億元經費支持。
孫秀軍介紹,“海哨兵”不僅能通過信息收集服務各個海上任務,還能定位、導航、長續航甚至是自主躲避海上障礙物等都不在話下。(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耿婷婷)
責任編輯: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