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史上最偉大的作品
最難改編成電影的小說之一
第一部同時斬獲星云獎和雨果獎的作品
只有《指環王》才能媲美的巨作
擁有如此眾多title的著名科幻小說《沙丘》改編的同名電影已于近日上映,也許在上映之前,很多中國的影迷朋友對這部作品不甚了解,但是一聽到各種標簽各種宣傳,就迫不及待的沖進電影院了,因此也造成了這部電影的評價兩級分化非常嚴重的局面。

有人說:
高度還原原著
頂級視聽享受
宏大震撼

有人說:
敘事冗長笨重
乏味昏昏欲睡
一盤散沙
《沙丘》究竟是能載入史冊的科幻神作,還是流于大眾的商業大片?
在中國市場上《沙丘》也許沒有成為“爆款”,但是在北美市場確是遠超預期,造成口碑差距的主要原因還是中西方文化土壤的差異。
《沙丘》于美國的地位,就如同《三體》在中國的地位,能同時斬獲星云獎和雨果獎,就已經證實了原著的實力,何況這還是一部出版于1965的長篇小說,很多科幻作品都深受其影響,例如廣為人知的《星球大戰》等。
因為《沙丘》原著在科幻文學中的高地位,所以在1971年影視版權就早已賣出,但是卻也是公認的難拍,被戲稱為“大師墳場”,不少名導“敗”在其上,時至今日丹尼斯·維倫紐瓦帶著他的《沙丘》問世。

“瓦神”是幸運的,一是他的前作《降臨》《銀翼殺手2049》等皆無失手,經驗十足;二是如今成熟的電影技術已能滿足人類的幻想;三是制片方同意該片分成上下兩部拍攝;最重要的是維倫紐瓦本身更為擅長抓住文化核心,而非流于表面的東西。
但如果想要看到酷炫神奇的高科技,或是驚心動魄的動作場面,或是一路開掛走向人生巔峰的蘇爽劇情,《沙丘》也許不合適。它本身宏大的世界設定就決定了其獨特的風格,和人們所熟悉的那種充滿高科技智能AI的未來世界的認知是截然不同的,這就是為什么很多觀眾會覺得未來感不多,歷史感很重的原因。
因為篇幅受限,導演刪去了大量的設定和細節,加上原著小說在國內的普及程度較低,以及導演本身的藝術風格,造成了這部影片的觀影門檻稍高。不同于好萊塢式爽片,《沙丘》是反套路、反高潮的電影,卻依舊能讓人“上頭”。剛看完也許一頭霧水,回味兩天之后卻能讓人念念不忘,或許這就是《沙丘》魅力。
想了解這部傳奇巨作,或是為了有更好的觀影效果的影迷們,可以看看原著,通過文字來感知作者筆下宏大的未來世界。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