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1月5日訊 今日,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安永、畢馬威、普華永道、德勤等四大全球會計師事務所聯手,對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以下簡稱上合示范區)進行專題推介。

推介中,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聚焦上合示范區國際物流中心、現代貿易中心、雙向投資合作中心、商旅文交流發展中心等“四個中心”建設,結合國際形勢、市場調研、大數據分析等角度,對上合示范區的綜合優勢、發展現狀、投資環境和未來藍圖進行分析,分享研究成果,匯聚全球智慧,為上合示范區這一國字號平臺的發展“建言獻策”。
市委常委、膠州市委書記,上合示范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建軍在致辭中簡要介紹了上合示范區整體情況。自啟動建設以來,上合示范區堅持科學、開放、互惠共贏的發展思路,“向地下要空間、向空中要效益”,編制總體量1750萬平方米的核心區域城市設計和地下空間規劃,其中地下550萬平方米,吸引中國巴基斯坦中心、俄羅斯中心、復星上合時光里等49個總投資1723億元的示范性引領性項目、國際合作平臺載體項目落戶。

今年,上合示范區共與17個國家的4個城市、26個園區簽署合作備忘錄。常態化開行22條國內、國際班列,通達上合組織和“一帶一路”沿線18個國家、46個城市。探索“信用上合”“上合銀關通”等20項推動貿易便利化的創新舉措,打造了上合國家客廳、央企國際客廳、上合組織國家商品館等平臺載體,國際經貿合作渠道不斷拓寬,便利化程度不斷提升,“上”心服務·“合”您心意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得到廣泛認可。
安永作上合示范區國際物流中心專題推介。安永(中國)企業咨詢有限公司大中華區咨詢服務合伙人遲平表示,“暢通國際物流大通道,構建全面開放新格局,由上合示范區始發的國際班列線路已密布歐亞大陸,上合示范區必將在國際物流領域扮演愈加重要的樞紐中心角色。”安永在推介中指出,上合示范區已擁有“海、陸、空、鐵”四位一體的物流銜接能力,提出打造“歐亞班列+TIR日韓陸海快線集結中心”,實現對中亞、歐洲、東盟、東南亞、日韓及俄羅斯的全方位物流輻射覆蓋。立足未來,安永認為,上合示范區物流發展主要聚力暢通多式聯運通道、發展現代物流產業及開展國際物流合作三大方面。
畢馬威作上合示范區現代貿易中心專題推介。畢馬威企業咨詢(中國)有限公司投資并購業務合伙人喬漠看來,潛力無限的上合市場空間、優勢獨特的貿易發展環境和未來可期的貿易投資勝地,是貿易企業選擇上合示范區的三大理由。“上合示范區是我國進一步加強與上合組織國家經貿往來的前沿陣地,具備現代貿易發展的堅實基礎,擁有國際化、多維度的資源保障體系。此外,隨著示范區總體方案和規劃的實施,上合國別中心、上合國際貿易合作中心等功能載體一一落地,也將為各類貿易主體入駐提供平臺載體支持。”喬漠說。綜合上述觀點,畢馬威認為,未來,上合示范區在傳統貨物貿易、跨境電商、服務貿易、貿易新業態等領域,將帶來更廣闊的投資機遇。
普華永道作上合示范區雙向投資合作中心專題推介,發布《上合示范區雙向投資環境評價2021》。“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下,雙向投資能有效連接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是國際大循環的主要表現形式,這也是國家賦予上合示范區的重要使命。”在解讀上合示范區雙向投資的發展潛力和競爭優勢時,普華永道綜合商務咨詢合伙人周矞雯表示,作為全國首個旨在加強中國與上合組織國家地方經貿合作的示范區,上合示范區在區位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生態、創新生態、政務服務、人居環境等方面均具有較大優勢,而這些要素也正是企業最為關注的。展望未來,普華永道認為,上合示范區可以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促進雙向投資共融,重點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合作、打造跨境雙向投資產業生態、增強企業對外投資合作風險管理,實現高質量“引進來”的同時,在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等方面持續發力。

德勤作商旅文交流發展中心專題推介。德勤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戰略風險咨詢經理陳珺月認為,上合示范區人文底蘊深厚、市場空間大、文旅資源豐富、國際交通便捷,在商旅文交流發展領域潛力十足。圍繞上合示范區商旅文發展中心的目標任務,德勤從國際合作平臺、國際交流活動、國際服務能力等方面進行詳實分析。德勤認為,在國際合作平臺方面,上合示范區各項載體項目功能豐富,特色鮮明,蘊含著巨大合作機遇和市場潛能;在國際交流活動方面,即使受到疫情沖擊和影響,上合示范區成功開展各種線上線下的國際交流活動,覆蓋文化、旅游、商務等領域,形成多個品牌活動IP;在國際服務能力方面,上合示范區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在人員、資本、商品、服務和技術的便利流通創造有利條件,有效推進上合組織國家間商旅文融合發展。
本次聯合推介,是上合示范區“四個中心”建設的一次集中展示,將通過四大會計師事務所豐富的行業洞察和多年行業經驗,助力上合示范區與優質產業資源對接,搭建交流平臺,拓展提升與上合組織國家地方經貿合作,著力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胡相洋 通訊員 劉偉 姜方梅)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