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愛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于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城陽區城陽街道城陽村社區居民徐秀玉而言,對婆婆的貼心照料與陪伴,便是她孝老敬老最好的注解。

徐秀玉(左)給婆婆整理頭發。
作為遠近稱贊的好兒媳,徐秀玉用近半個世紀的悉心守護締造百歲老人的“生命奇跡”,以實際行動詮釋著“百善孝為先”的純良家風,為四世同堂大家庭積攢下代代相傳的精神財富。
徐秀玉的婆婆袁欒氏今年已105歲高齡,耳不聾、眼不花,精神矍鑠。1975年,徐秀玉嫁給丈夫袁以松。結婚時,兩位大姑姐早已嫁人,丈夫又常年務工,她為打消丈夫一家后顧之憂,主動承擔起照顧婆婆的重任。“那時候公公已經62歲,婆婆也59歲了。由于公公身體不好需要照顧,嫁過來之后我們沒分過家,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成了我的分內事。”徐秀玉說。
46年間,徐秀玉悉心照料婆婆,體貼入微、無怨無悔,從沒跟老人家紅過臉。
幾十年如一日,徐秀玉每天早早起床,幫婆婆洗臉梳頭、整理衣服;照顧老人口味,變著花樣做可口飯菜;每個天氣晴好的日子,社區居民都能看到一對幸福的身影,那是徐秀玉陪伴婆婆在樓下曬太陽;婆婆因為嚴重駝背,經常腰酸背痛,她常備熱水袋和抱枕,侍奉左右、按摩理療,隨時緩解婆婆的病痛;婆婆愛看電視劇,但因視覺衰退,看不清楚,又因記憶力、理解力退化,常常搞不清楚劇情,她總是陪在身旁,細心解說,婆婆每一次歡樂回應,總能讓徐秀玉欣喜。
2019年,103歲的婆婆生病住院,病情一度惡化。醫院下達病危通知,建議保守治療。婆婆住院期間,徐秀玉寸步不離、精心陪護。在醫院無法繼續治療的情況下,徐秀玉沒有放棄希望,與家人慎重商議后,帶婆婆回家休養。為更好加以照顧,她跟婆婆同睡一張床,全天24小時隨時看護,常常忙碌一整天,睡不上個囫圇覺。喂飯、端尿、擦澡、按摩,夜里只要聽到一點動靜,她就趕緊起來,有時一晚上要起來好幾次。3個月后,婆婆奇跡般恢復健康。從不能翻身到下床如廁,再到與全家圍桌吃飯,老人家的精氣神越來越好。“婆婆好動,怕她走不穩摔倒,現在我和丈夫排好班,寸步不離身。”徐秀玉說,這是婆婆病好后她和丈夫約定的新規矩。
“‘孝敬長輩、尊老愛幼’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也是兒女們應該做的,孝順長輩了,夫妻也更和諧,兒女也就會更懂事。別人都佩服我,但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誰家都有老人,作為子女我們理應這么做。”對于近半個世紀的默默付出,徐秀玉表現得很平淡。但徐秀玉多年的耐心付出,兒女們全都看在了眼里,他們也在母親的感染下孝老敬親、和善為人。
“我媽對奶奶特別孝順。印象中,我媽每天都是笑呵呵的,從不與人爭執生氣。”徐秀玉的兒媳婦仇春玲說,由于常年做家務,這些年婆婆經常渾身關節疼痛,手指關節也變了形,因為要照顧祖母鮮少出門,又出現了嚴重缺鈣的問題。“但我們回來,婆婆總是說讓我們放寬心,好好工作,家里不用擔心。所以我和丈夫工作之余能多幫著做點就多做點。”仇春玲說。
在徐秀玉的言傳身教下,子女們對祖母十分孝順,不但經常帶著禮物上門探望,還時時要接祖母到他們家里去住上一陣。前段日子,老人家剛剛在孫女家住了二十多天。這二十多天里,孫子、重孫子天天電話不斷,早晚問安,噓寒問暖,孫女一家也把祖母當成“寶貝”,燒好飯菜,鋪新被褥,陪著聽曲看戲,一家人其樂融融。
老人身體健康、兒女工作順利、一家人和和睦睦……對于現在的幸福家庭生活,徐秀玉非常滿足。在與婆婆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徐秀玉的兩鬢漸漸斑白,從青絲到白發,她讓孝道家風在家中流淌,一代又一代傳承不息。
徐秀玉的孝心孝行帶動一家、示范一方。兒女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養成孝老敬親、和善為人的優良品行。街坊四鄰都以徐秀玉和她的家庭為榜樣,傳遞著孝老愛親的良好家風。(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楊琪琪)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