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幾天,我和好友聊起了安全感的話題。
她跟我說,小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她的內心是沒有安全感的,總覺得父母會拋棄她。
好友說,自從有了弟弟,父母就把目光放在了弟弟身上,對她的關愛明顯少了很多。
在她6歲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她和弟弟搶東西,母親打了她,她不服氣,一邊哭一邊摔東西,母親一氣之下就把她關在了門外邊,還說不要她了。
雖然她只在外面呆了一小會兒,但那幾分鐘對她來說卻是人生至黑至暗的時刻,她感到非常恐懼,好像死神就在身邊。
沒過多久,父母把她送到奶奶家暫住。其實當時因為弟弟生病住院了,父母沒辦法照顧兩個孩子,可幼小的她并不懂得這些,只是覺得自己真的被拋棄了。
半年后,她回到父母身邊上小學,恰好父母又讓她單獨睡一個房間,這更加劇了她內心的被排斥感。
從那以后,她總覺得父母對她不好,在這個家里,她是個多余的人。
因為這些經歷,小時候的她總是悶悶不樂,長大后也總是獨來獨往,在戀愛中她患得患失,在工作中她也是敏感焦慮。
直到結婚后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學了些心理學知識,她才明白,多年來她的很多言行都是因為缺乏安全感。
02.
現在很多人都在強調安全感,不光是孩子,成年人也需要有安全感。
但是,安全感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安全感對每個人來說,肯定都不一樣,那是一種對情感和事物的篤定。
對我來說,我覺得安全感就是小時候無論多晚回家,一家人總會圍在桌前一起吃晚飯;
無論前一天我瘋玩成什么模樣,第二天媽媽都會讓我穿著干凈的衣服去上學;
無論別人怎么說我長得丑,爸媽依然愛我,哥姐依然喜歡我;
成年后,哪怕和另一半暫時分開,我也能內心平靜,全力投入當下的工作和生活當中的那種信任的感覺……
其實安全感就是生命的底色,它深深影響著每個人的存在狀態。
一個人只有在擁有基本的安全感后,才可能放松下來,更多地體驗到輕松、愉悅、自在、歡樂等美好情緒。
否則人們會掙扎在恐懼當中,耗費巨大的能量去尋求安全感,很難有精力和心情真正地享受生命。

03.
人的安全感從剛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已經開始建立,年齡越小時,安全感的狀態越重要,對人一生的影響也越大。
而孩子的安全感最重要的來源就是身邊的父母。
在我們出生的那個原生家庭里的一切經歷,決定這種安全感的建立或毀滅。
如何幫建立孩子安全感?下面的4條建議,或許能夠給大家一些好的借鑒和啟示。
①永遠不要讓孩子有被拋棄的感覺
很多的父母,喜歡說“你再這樣,我就不要你了。”
有些還不只是說說,還真的把孩子丟大街上,一個人走了,然后讓孩子在人群中大叫。
還有些把孩子推到屋子外邊,大門緊閉,用拋棄來威脅孩子。
很多時候,父母的態度對孩子而言是生死攸關的大事,特別是被拋棄。這是沒有哪個孩子能夠接受的,因為造物主將孩子塑造成萌萌的模樣,就是讓我們好好去愛的,他們的內心也需要這樣的關愛。
所以永遠不要以拋棄、不理睬來威脅孩子。
不管什么情況,都要讓孩子清楚地意識到父母是永遠不會拋棄他的,哪怕是要長時間的離開,要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媽媽的心與你永遠連著的這樣,孩子就能建立起最重要、最基本的安全感。
②你的累和委屈,千萬不要發泄在孩子的身上
父母對自己的情緒處理不當,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的。
看到父母發火,孩子的本能是害怕,然后會覺得自責和內疚,是不是自己做的不好,爸媽會不會不愛我了。
有些懂事而敏感的孩子受到的傷害會更大,他們的內心會重新定義自己的價值,覺得自己沒用,總是讓父母生氣。父母的情緒總是變化無常,那么孩子可能會變得小心翼翼,做什么事都縮手縮腳,因為他時刻擔心自己做錯了,于是變得自卑。
不管如何,都不要把自己的辛苦和委屈發泄到孩子身上,因為在寬松的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更容易懂得感恩,他的天真給你帶來的快樂會撫平你作為成人的辛酸。
③不要嘲笑孩子,哪怕你是無心的!
當然,一次不過火的小玩笑不會有很大的傷害,但是我們還是要有意識的避免在孩子的身上開玩笑,更加不要挖苦諷刺自己的孩子,盡管他有自己的缺點,他自己也不愿意這樣。
父母的無心之言也許讓他稚嫩的心背上沉重的壓力,而且孩子會模仿我們,你對別人的言行,他會模仿。不要讓他小小的心里裝滿了敵意和反抗,然后去傷害其他人。
④學會溫和的拒絕,而不是蠻橫的控制
有很多媽媽提到一個問題:自己的孩子只要去超市,盯上了自己想要的東西,那就必須買。否則哭鬧,躺地上。一把鼻涕一把淚,周邊的人還以為不是自己親生的兒子。自己答應他吧,不是覺得浪費錢,是覺得怕放縱他。但是拒絕他吧,又怕傷害他的安全感,怎么辦呢?
面對哭鬧的孩子,我們可以讓他先哭一陣,表達一下他的不滿和委屈。然后蹲下來跟他講道理,告訴他為什么不能買這個東西。這個時候他會變得平靜很多,因為父母的理解會讓孩子愿意接納你的意見。
當我們溫柔而又堅定地執行規則時,孩子就會知道必須這樣做了,不再糾纏。這種方式不會對孩子的安全感和自尊造成負面影響。
而我們這樣的溫柔拒絕,遠比當時打孩子一頓,或者將孩子丟哪兒,自己一個人走掉來威脅孩子要好的多。
自己不會火氣沖天而教育無效,孩子也不會遭受心靈的被折磨而失去安全感。(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