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陳偉佳
明星濾鏡,碎于直播帶貨。疫情爆發,各行業百廢待興,小小的直播間如同一輛輛風馳電掣的馬車,在拉動著各平臺生意的同時也為明星開辟了演藝事業之外的全新賽道。無論是德藝雙馨的老戲骨還是剛出道不久的流量小生,在面對誘人的流量和高額回報時都逐漸“真香”,爭先恐后與網紅主播爭奪“蛋糕”。一夜間,仿佛直播間才是明星們的主舞臺,鏡頭前的明星熟練地利用自己的“光環”為自己的銷售額加冕,消費自己的觀眾緣,自導自演一幕幕可笑的戲碼,然而結果卻頻頻翻車,原因究竟為哪般?
不少消費者“霧里看花”,淪為受害者。幾年前,有記者問馬云,問什么淘寶總有人賣假貨,馬云說:“總有人覺得三十塊錢可以買勞力士,我也沒辦法?!彪娚贪l展至今,消費者本應練就火眼金睛,可當明星在鏡頭前叫賣“九塊九,你買不了吃虧,你買不了上當”時,還是不少人被蒙住了。這種違背社會常識,早就被玩爛的套路一下子又卷土而來。在高額返傭的誘惑下,不少明星主播無視平臺規則和良心底線,讓一些三無產品出現在直播間。終于,明星直播間通過夸大宣傳、售賣假貨等手段割了一大波“韭菜”,真正受害的只有不明就里的消費者。
明星帶貨
只靠“走過場”就想“賺快錢”是行不通的。明星直播本質上依然是賣貨,當明星充當門面后,如何把消費者看熱鬧的勁兒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購買力,還得看主播的專業能力。在很多直播間里所謂的“明星帶貨”只是噱頭,大多數明星只是來走個過場,充當連接大眾和商品的橋梁。沒有經驗的明星進入直播間既不專業,也不專注,當他們以高人一等的態度端起架子時,鏡頭前的“吉祥物”也會失了靈。無人買單、惡意刷單、數據注水等現象頻頻發生,昂貴的“坑位費”讓不少商家賠了夫人又折兵。
最后,流量從來不等于銷量。粉絲經濟,是不少商家選擇明星主播帶貨的原因。一場直播過后,打開明星主播的超話,發現粉絲已將購買商品價格的高低作為炫耀的資本,可是這種粉絲收割模式還能持續多久呢?在經歷一次次翻車之后,粉絲是否還會買賬?一件商品的好壞,本就應該是由商品的品質和內容決定的,當喧囂褪去,當“人帶貨”逐漸行不通時,消費者會選擇另投別處,粉絲或許也不再是粉絲。
直播帶貨,是大浪淘沙的過程,入局者越來越多,但能站穩腳跟的只有那么幾個人。直播帶貨,對明星來說,已成了越來越重要的“功課”,帶貨可以,但別忘了帶上份責任。(作者系青島農業大學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