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9月17日訊 今日上午的八大關小禮堂音樂廳,氣氛熱烈而又嚴肅有序。市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聯組會議在這里舉行,對我市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一法兩條例一規定”推進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情況進行專題詢問。
青島是全國老齡化發展速度最快、基數大、程度高、高齡化態勢突出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達到186.8萬人,老齡化率22.5%,8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28萬人,占老年人口的15%。如何破解老年人最關心最現實的民生問題,促進我市養老產業發展,成為常委會委員和人大代表關注的焦點。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青島缺少規模大、服務品質好的重大醫養結合項目,外地品牌項目存在‘落地難’的問題,市政府是否會研究出臺有利于醫養融合發展的優惠政策?如何有效推動解決這一問題?”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隋志強的問題“辣味十足”。市民政局局長王哲直面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下一步舉措。他說,外地高端養老企業和項目“落地難”的原因,一是投資回報率低、利潤小,對區市的財政收入貢獻相對較小,區市接受養老項目的積極性不高;二是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政府的投資補貼等支持力度較小;三是規劃缺乏強制性,養老服務設施沒有納入剛性規劃,也沒有專門的養老服務用地。“下一步,我們將加強部門聯動,聯合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將養老用地納入土地利用的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和年度的用地計劃,保障養老服務項目的用地需求。盡快完善養老機構建設扶持的獎勵辦法,設立養老機構建設的專項引導基金,對新建養老機構進行補貼。積極對接考核部門,將養老項目的落地納入區市的綜合考核,調動區市對養老項目落地的積極性,解決項目落地難的問題。”王哲說。
多年來,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工作一直走在全國前列。“然而目前參保人享受待遇的準入門檻比較高,很多中度、輕度失能失智的老人享受不到。請問我市長期護理保險政策是否會進一步調整,擴大受益群體?”市人大常委會委員鮑洪義提問道。市醫保局副局長姜水清回答說:“目前長期護理保險不作為獨立的險種,不能單獨籌資,其資金主要來自醫保基金,所以政策設計要首先考慮制度的可持續性,考慮醫保基金的可持續,優先保障最迫切、最急需的重度失能老人。長期護理保險的政策和待遇釋放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爭取小步快跑,穩步推進。另外,我們還將持續開展預防和延緩失能失智的保障工作,對輕度的、中度的失智老人,提前進行干預和康復訓練,減輕社會負擔和家庭負擔。”
一邊是老年人對入住養老機構的潛在需求,一邊是養老機構的高空床率,這一矛盾現狀引發了市人大代表周安斌的關注,他提到:“目前,我市退休金在每月3000元以下的老年人占總退休人數的三分之二,大量失能特別是重度失能老年人,因支付能力不足無法入住養老機構。另一方面,我市一些養老機構的空床率卻達到52%。請問我市是如何處理較高的空床率與老年人潛在需求不平衡這個問題的? ”市民政局局長王哲回答說,目前我市養老機構空床率較高的原因,一是高端養老機構和普惠型養老機構對困難的、低收入老年群體而言價格高,住不起;二是一些中小型養老機構缺乏醫療配套,設施簡陋,老人不愿意住。針對這些問題,下一步將重點打造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街道級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鎮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用規模化、連鎖化、品牌化,對全市中小的、散、亂、小的機構進行整合,提高養老床位的入住率。
醫養結合機構的醫護人員缺乏晉升空間和職稱評定渠道,怎樣解決“招不進、留不住、干不長”的問題?多數農村鄉鎮缺少養老機構,如何解決農村社會養老特別是空巢農民和失能農民養老難題?我市老年大學校舍規模小,學位“一座難求”,如何滿足廣大老年人希望享受優質教育的實際需求?……在兩個多小時的專題詢問中,委員和代表們的一個個問題直指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緊盯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中的矛盾焦點。而到會應詢的相關政府部門開誠布公、實事求是,不回避問題矛盾,提出了具體的舉措和實招。
專題詢問是人大常委會不斷改進監督方式、增強監督實效、提高監督水平的重要舉措,此次專題詢問全程進行了電視和網絡直播。據了解,市人大常委會將對我市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一法兩條例一規定”推進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情況進行跟蹤監督,尤其對專題詢問涉及的問題,將列出重點交辦清單,逐項對照督辦。18日下午舉行的第二次全體會議,還將對市政府《關于我市實施老年人權益保障“一法兩條例一規定”推進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情況的報告》進行滿意度測評。以此切實推動“一法兩條例一規定”全面正確有效實施,推動我市老年人權益保障工作再上新臺階,讓廣大老年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提升獲得感和幸福感。(青報全媒體記者 劉佳旎)
責任編輯:孫源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