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跟著央視打卡青島海岸線
央視系列節目《行走海岸線》青島段昨開播,共分6集總時長270分鐘
青島藍谷的海洋科技成果都有些什么?蛟龍號深潛器有什么獨特之處?中國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貨船智飛號第一次出海航行是什么模樣?電影里的水下場景是怎么拍攝的?你見過腳踩高蹺在大海里捕蝦嗎?你知道電影里的易容術是怎么完成的嗎?……昨晚,CCTV-4百集系列節目《行走海岸線》青島段正式播出,青島節目共分6集,總時長270分鐘,在11月15日-22日期間的17點15分-18點播出。節目精彩紛呈,涉及自然風光、歷史人文、海洋科技等諸多方面。其中,即墨區相關內容一共3集,分別在11月18日、19日、22日播出。
視頻來源:央視網
開播
央視多角度多元素展示青島
據介紹,《行走海岸線》是CCTV-4品牌欄目《遠方的家》推出的又一部鴻篇巨制,節目以中國海岸線為依托,反映中國沿海地區和海洋建設領域的各項建設成就,表現各族人民積極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火熱場景,表現沿海地區人民的幸福美好生活。同時,客觀展示中國海洋建設事業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剖析中國海洋事業的深層次問題,表達出海洋強國建設對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意義。

碧海藍天,紅瓦綠樹,濕潤的空氣,漫長的海岸線,《遠方的家》攝制組這次到青島拍攝,不僅將鏡頭對準這座城市的海濱風光,更想展示這座城市的多元、浪漫與不斷進取的精神。大學路網紅墻、荒島書店以及太平角八大關,展示青島的人文景觀、文化內涵。同時,也將鏡頭對準了海灘上歡樂的“臉基尼”、美味的“潛水艇”包子,還有裝卸速度世界第一的百年青島港。

大海為青島帶來無限的機遇和廣闊的未來,青島人對于大海的探索從未止步。在青島,《遠方的家》攝制組首次走向深海,拍攝冷水團國產三文魚捕撈;探索電影拍攝背后的奧秘;走進海洋科技新城——藍谷,在國家深海基地探訪“蛟龍號”深潛器……

縱深
跟隨央視鏡頭 領略青島魅力
記者了解到,CCTV-4百集系列節目《行走海岸線》青島段昨天正式播出第一集后,立即引起了市民的熱議。
《遠方的家》攝制組不僅走進了青島的山海與城市,而且直進漁村,用鏡頭記錄著青島古老而厚生的漁家文化。青島這座城市雖然建城史只有130年,但從青島整個歷史文脈序列中不難看出,從青島瑯琊臺沿海一線,到即墨金口古港,都具有鮮明的文化底蘊。青島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漁村,發展成為人口過千萬,國內生產總值超萬億的大城市,只用了130年的時間,在這百年的時間里,海洋文化對這座城市的發展功不可沒。

多元的文化,宜人的氣候,濃厚的文化氛圍,吸引了很多文人墨客聚集于青島,老舍、沈從文、聞一多等名人大都曾到青島生活,為青島這座城市積累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就像《行走海岸線》中播出的海水浴場,火遍互聯網的“臉基尼”,用獨特的視角展現和記錄了青島人快樂的海濱時光,這種青島人獨有的發明,隨著在央視上亮相,一定會讓青島這種海洋文化傳播得更遠。
來到青島,當然也不會錯過海鮮。攝影組還來到市北區的一家很有特色的包子店,探秘“潛水艇”包子的“豪華餡料”,這個鏡頭相信一定會讓喜歡青島的朋友感到意外。當然,說到青島城市的發展,不得不提青島港,港與城相伴相生,血脈相連,青島港擁有哪些世界領先的創新?那你就鎖定央視,去領略青島海洋的不凡魅力,相信通過觀看央視的《行走海岸線》節目,大家對青島的印象,不僅僅是紅瓦綠樹、碧海藍天,這座城市的內涵與未來,一定像海洋一樣波瀾壯闊。
亮點
即墨獨占3集 彰顯藍色實力
值得一提的是,《行走海岸線》青島段6集內容,即墨區相關內容就占了3集。
近年來,隨著青島市政府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目標,即墨區也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2012年1月,以海洋科技產業為特色的高科技產業集聚區——藍谷在即墨轄區內正式成立,也為即墨注入了發展活力。攝制組走進鰲山灣畔的國家深海基地,探訪蛟龍號深潛器的獨特之處,跟隨潛航員進入駕駛艙,感受深海勇士們的工作環境,并傾聽潛航員講述深海探測的難忘經歷。登上藍谷一號近海測試科研平臺,了解其對海洋科研工作發揮的重要作用。
記者登上智能航運實驗船,感受無人駕駛、自主航行技術,走進智能航運研發基地,體驗智能船舶的虛擬仿真系統,走訪青島造船廠,看中國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貨船智飛號開啟第一次航行。走進海洋科技試點國家實驗室,了解科研人員建設海洋強國的使命。
青島的海洋與人文故事一定是最吸引人的焦點,央視攝制組走訪美麗的田橫島小學,感受教師們的辛勤付出,暢游海島,欣賞壯美的山海風光。探訪歷史悠久的即墨溫泉,走進康養社區,感受人們的宜居生活。跟隨居民們漫步濱海公園,見證藍谷這座海洋新城的發展和變遷。(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康曉歡 通訊員 劉耀澤)
責任編輯:王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