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落地以來,“二孩”家庭逐漸增多。今年,“全面二孩”新政后出生的首批適齡兒童開始了幼兒園生活,越來越多的二孩已經“在路上”。
在學校門外接送孩子的以老年家長居多。徐常青 攝
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正是事業、家庭中堅的父母們普遍工作比較忙,“二孩”來了,更是不得閑。觀海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有些父母工作太忙,平時無暇陪伴孩子,即使到了周末,也把孩子送進各種課外班“鍍金”,自己仍要應對社交電話和微信,成了“低頭族”。有的新晉二孩媽媽懷孕或哺乳期不方便照顧大寶,就交給老人照看,等二寶出了哺乳期也送去老人家,有的父母精力有限,只能把其中一個孩子留在身邊,或者索性把兩個孩子都推給老人;有的老人家是學區房,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父母更是“順水推舟”地讓老人全盤接手……事實上,隨著“二孩時代”來臨,“隱性留守兒童”現象愈發顯現,值得引起家長們的關注和深思。一名“隱性留守兒童”長期稱呼鄰居“阿姨媽媽”,讓人聽了不免心酸。
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的高效陪伴和悉心教導,對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在一些現實條件無法改變的情況下,父母應給“隱性留守”的孩子更多關愛。
故事1
纏著“阿姨媽媽”做游戲
青島晚報小記者殷霄夏是一名小學生,鄰居家有一個3歲男童,長得白白凈凈,忽閃著大眼睛,調皮可愛,今年剛上幼兒園,從小是爺爺奶奶帶大的,父母工作都很忙,媽媽是白衣天使,偶爾會回來陪陪孩子,大部分時間都是奶奶陪著。小男孩每次見到殷霄夏的媽媽都叫“阿姨媽媽”,有時會纏著“阿姨媽媽”跟他玩。“每次看到這個畫面,我心里會有點小小的嫉妒,媽媽都會安慰我說,小弟弟想自己的媽媽了,你是小姐姐,多包容他一點,好嗎?”懂事的殷霄夏說,“我想對小弟弟的爸爸媽媽說,無論工作多么忙,也要多陪陪他,他其實很想你們陪在身邊,非常需要你們的陪伴。”
殷霄夏的媽媽劉女士告訴記者,小區附近有一所好幼兒園,所以小男孩繼續住在奶奶家上幼兒園。劉女士和小男孩的媽媽身材挺像,都是長頭發,戴眼鏡。在小男孩兩歲的時候,有一天,把遠遠走來的劉女士認成了自己的媽媽。由于見到劉女士的次數比自己的媽媽還要多,而且也很喜歡劉女士,所以從那時起就一直稱呼劉女士為“阿姨媽媽”。這個特殊的稱呼,讓劉女士感覺心暖而心酸,她會陪著小男孩在寬敞的小區里踢球,也會讓女兒陪他玩捉迷藏,希望他快樂成長。
故事2
二胎家庭易“顧此失彼”
青大二附小的青島晚報小記者瑤瑤在課外班認識了一個女孩,一年多的時間,每次上課都是奶奶接送,父母似乎從來沒有現過身。女孩有個今年剛上幼兒園的弟弟,弟弟平常跟姥姥姥爺住,而她是跟爺爺奶奶在一起,學校里布置的親子作業都是奶奶陪她完成。瑤瑤說,她感覺小姐姐喜歡奶奶多過爸爸媽媽,因為爸爸基本不怎么管她,媽媽是上四天休四天的班,休息時經常會接弟弟回家,和弟弟相處的時間比較多。
觀海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二孩”家庭中,多數父母由于精力有限,只會把一個孩子帶在身邊。像瑤瑤講述的這對父母,把兩個孩子都拋給老人的不算多數。
“我從大寶兩歲開始,就教她學兒歌和成語,親子時光非常愉快。但是自從懷二胎開始,由于身體原因,只能把大寶送去老人家住。不論老人對孩子多好,孩子還是最想陪在父母身邊。每到周末孩子都會起得特別早,等著爸爸來接。”市民唐女士告訴觀海新聞記者,老人照看孩子的方式有時令她不能接受,但是總比請保姆要放心。今年大寶已經上小學了,她把大寶接回到身邊,陪伴她學習和游戲,希望能彌補曾經缺失的時光。其實,唐女士也曾住在姥姥姥爺家12年,直到上初中才與父母同住。小時候,每次媽媽探望之后離開,她都會趴在陽臺上一直目送媽媽的背影消失不見,悄悄地抹眼淚。這一幕在她的童年里一遍遍地經歷,時至今日想起,心仍會痛一下。
故事3
單親孩子更需多些陪伴
“我很幸運,父母都在身邊,每天都可以一起吃晚飯,一起聊天,這讓我感到很幸福踏實。而有些同學,有的一周五天都跟老人住在一起,有的父母工作特別忙,好幾天都見不到面,沒時間和孩子交流,還有的來自單親家庭。這些同學有些成績不是很好,有些沉迷于游戲,有些天天在外面自己閑逛,我很替他們難過和擔心。”青島啟元學校的青島晚報小記者王子喬告訴記者,孩子們確實需要父母的關心和陪伴,即使是十幾歲的孩子,仍有很多不明白的事和一些煩惱,也有很多想跟父母分享的快樂,父母的陪伴和從游戲世界里獲得的快樂是完全不一樣的,更加真實溫暖。
朝城路小學的青島晚報小記者陳冠堯在課外班認識了一個朋友,他個子高高瘦瘦,仿佛來一陣大風就能被吹跑。這個男孩圓圓的眼睛很好看,但對視的時候,卻莫名透出一絲憂郁。原來,他的父母離婚了,他長期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只有周末才能分別見到父母。“我很少見到他開懷大笑,表情總是酷酷的,說話聲音卻細聲細氣,我仿佛有點理解他平時為什么不開心了。”陳冠堯感慨道,“我們能同時擁有爸爸媽媽的愛,是非常幸福的,希望我的朋友們都能多享受到家庭的溫暖和父母的愛!”
故事4
“留守”一周迫切渴望團聚
青大二附小的青島晚報小記者孔祥慧對“隱性留守”挺有感觸,前段時間她的爸爸媽媽都很忙,把她送到姑姑家住了一個周,一家三口團聚后,她情不自禁地感嘆,被“隱性留守”的孩子一定非常難過。“因為多數父母工作繁忙,很多兒童被迫‘隱性留守’,得不到父母的有效陪伴。雖然我們衣食不缺,但最需要的是家長的關愛和陪伴。這么簡單開心的事,為什么父母不能多抽點時間陪陪我們呢?別讓我們的心‘留守’!”孔祥慧說,希望小朋友們能在放學途中和父母一起,相互聊一聊父母在工作中發生的有趣事情,以及自己在學校里的收獲;飯后一家人能一起手拉手在灑滿月光的小路上散步,抬頭仰望星空,看看皎潔的月亮,數數閃爍的星星;完成作業后,父母能陪孩子一起分享閱讀一本書,交流彼此的感受,分享有趣的故事情節。
父母陪伴孩子,不僅人在身邊,心也應該留在這里。“低頭族常常在過年的時候也不與家人團聚,低著頭抱著手機,就能過完一個大年。我不贊成這種行為,這樣的話就冷落了愛你的家人,低頭族中有很多人還是父母。”文登路小學的青島晚報小記者巨博暄表示,好好地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非常重要。家長們平時工作都很忙,如果連周末陪伴孩子的時候都做“低頭族”,注視手機的時間多于注視孩子,那么他們的孩子就會成為被漠視的“隱性留守兒童”。
青島市實驗初中高級教師林長英:溫暖陪伴最長情
提醒:孩子的成長機會只有一次
“孩子的成長機會只有一次,時間過去了就不會復返,父母要多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既是對孩子負責,也能減輕老人的負擔。”青島晚報小記者瑤瑤的媽媽告訴記者,“隱性留守兒童”更容易沉溺于網絡,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一些不適合的東西,增加了和形形色色的陌生網友交流的機會,當老人問的時候,孩子就會搪塞說在看學習相關的東西,老人很容易被糊弄過去。一旦造成傷害,尤其是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的時候,父母再去干預的話可能效果甚微。
“父母陪伴孩子的狀態很重要。有些父母對孩子沒有耐心,無法對孩子感同身受,體會不到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只提要求,一味地指責和抱怨,進入自己的情緒和期待里。二孩家庭的父母,有很多是寵著小的,讓大的孩子讓著小的,那么大的孩子會是什么感受,他(她)會不會認為是小的把愛奪走了?如果父母一碗水端不平,事情就會失衡,導致孩子們之間計較得失、打架、吵鬧,父母卻還一頭霧水。這些家庭序位和界限方面的引導都是需要學習和調整的。”西海岸易通路小學的青島晚報小記者劉家赫和媽媽丁鈺雪表示,“隱性留守兒童”不應被忽視。當今時代的父母需要學習適合孩子發展的育兒教育,也就是關于愛的生命教育,并找到提升自己正能量狀態的方法,讓自己的情緒更穩定,才會帶給孩子安全感和放松。孩子是站在父母這對“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父母的胸懷和視野會帶給孩子很大的影響。
觀察:四類父母易造成“隱性留守”
“隱性留守隱憂多,溫暖陪伴最長情。”青島實驗初中的高級教師林長英介紹,近期,湖南留守女孩鐘芳蓉考上北大考古學院的消息在網上成為熱點,人們在贊譽她的刻苦、自律、執著、勇于追夢的同時,也對留守兒童的處境給予更多關注和同情。但另一種“隱性留守兒童”卻容易被忽視,他們大多生活在城市中,由父母之外的其他家人代管或者自我管理,家庭教育缺失,沒有得到父母有效的陪伴和愛。這樣的孩子心靈往往是孤獨的,甚至會留下影響一生的心理陰影。
林長英經過長期觀察發現,“隱性留守兒童”的父母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父母工作繁忙、事業心強,或生計壓力大、無暇顧及孩子,也包括家有二孩不便同時照顧兩個孩子,于是只能長期把孩子交給老人、保姆或托管機構等,實屬無奈之舉;個別年輕父母缺乏責任感,沉迷于吃喝玩樂,不愿意過多陪伴孩子,甚至把電視、手機等電子產品當成陪伴孩子的保姆,這是一種放任之舉;為了孩子的長遠發展,以培養孩子自理、自立、接受更好的教育為名,過早送孩子全托、讓孩子住園住校,這是一種無知之舉;還有少數的因家庭離異、父母經常爭吵、父母性格孤僻怪異,對孩子使用各種冷暴力,缺乏關注和交流等特殊情況造成的“隱性留守”,這對孩子的傷害更大。
“我們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發現許多‘問題兒童’的背后往往是有問題的父母,而對于‘隱性留守’,父母教育缺失所占的比例很大。”林長英指出,“隱性留守兒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內心孤獨,可能出現諸多心理問題,與父母的情感鏈逐漸變弱,甚至關閉心門,可能出現叛逆、早戀、沉迷于網絡游戲、自卑、與同學疏遠、性格暴躁等情況,甚至會導致青少年犯罪。而如果是老人幫忙看護,可能會因“隔代親”而有溺愛現象,給孩子養成一些不良習慣。
建議:深刻意識到陪伴多重要
“人的成長大致有三個時期,即1到6 歲、6到12 歲、12到18 歲。前兩個時期是家教的最佳時期,也是孩子對家庭的依戀期,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需要父母的陪伴,多擁抱孩子,陪孩子玩耍、游戲,給孩子讀書講故事,多與孩子交流,俯下身來傾聽孩子的心聲,帶孩子到大自然中,或者參加實踐活動等等,不管是生活上、學習上,還是交往上的陪伴,都非常重要。”林長英告訴觀海新聞記者,父母經常陪伴、親子關系良好、家庭幸福和睦的孩子往往自信、開朗、熱情、積極上進,有安全感,對人友善,樂于探索,能與人更好地合作,也能善解人意,有良好的同伴關系,臉上常常洋溢著快樂的笑容,將來也會擁有更多感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
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在林長英看來,如果深刻意識到陪伴對孩子的重要性,第一種情況的父母會盡可能克服困難,兼顧工作和家庭,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參與孩子的成長;第二種情況的父母要增強責任感,孩子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幼苗,需要小心呵護、精心培育,不是僅僅提供較好的物質條件就可以,而是需要父母更多的耐心、愛心、全心全意;第三種情況的父母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健全,比所謂的精英教育更重要,父母的愛、陪伴、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切不可拔苗助長;而對于第四種情況的父母,要盡量調整自己,減少對孩子的負面影響,盡可能地給予孩子更多更健康的愛和更溫暖的陪伴。
一位年輕媽媽開著名車送女兒到貴族小學寄宿,她對孩子說,“媽媽為了賺更多的錢,將來送你到更好的學校學習,所以現在沒時間陪你,你恨媽媽嗎?”女兒說,“不恨,等我長大了,也要賺很多的錢,送你去最好的養老院。”這位媽媽聽后,一腳剎車停在路邊,放聲痛哭。“分享這個故事,是想告訴年輕的父母,千萬不要重蹈覆轍啊。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如果能意識到陪伴、關心、主動參與孩子成長的重要性,就不要再做撒手、放任的家長,也不要借口各種忙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不要讓‘隱性留守’傷害孩子的童年,甚至成為孩子一生幸福的桎梏。”林長英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做孩子成長路上的陪伴者,做托舉孩子未來的溫暖雙手,做呵護孩子心靈的港灣。(觀海新聞/青島晚報記者 張譯心)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