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日報2021年11月17日14版
一周說
城市建設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來衡量。綠地踩踏土路“轉正”,看似細微的小事,卻體現了城市管理者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得到了市民認可與好評,這也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現——
以人為本,讓出行更順心
城市治理以人為本,讓市民生活更美好,這既是城市發展的本質與核心,也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與治理能力的題中應有之義。讓出行更順心,無疑是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的重要一環。
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不僅要規范制度,更要提升溫度。
青島是一個山、海、城交相輝映的美麗城市,公園綠地的規劃建設,關乎城市綠色生態環境提升和市民對宜居幸福生活的向往。公園綠地規劃之初,都設置通行路徑和活動空間,然而,一些綠地卻反復被人為踩踏。即使修復補綠之后,又很快被人踩禿,露出黃土。
城陽區興陽路與阜城花園小區之間有一片上千平方米的綠地,由于綠地面積過大,市民經過附近經常有繞路之苦。于是,久而久之,綠地就被踩出多條不規則的土路,影響了市容市貌。近來,有市民通過本報輿論監督熱線留言,建議將踩踏土路修成正式通道,方便市民出行。
無疑,根據《青島市城市綠化條例》,損壞城市綠化設施是違法行為,應該對當事人給予處罰。但一片綠地反復被眾多市民踩踏出小路,從另一角度來看,也反映出市民的集體需求。此前,市政協委員劉大龍也曾在“傾聽與商量”協商平臺第七期協商活動中關注過此類現象。他提出,一些公共綠地中存在市民不走建成道路,自行踩踏出捷徑土路的現象,從規劃設計角度來說,說明存在“可達性”不足的問題。因此,他建議,主管部門在加強毀綠執法的同時,可以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根據市民通行需求因勢利導,將踩踏小路稍加修復繼續保留。
市民留言刊發后,相關部門經過調研決定,依托綠地中踩踏出的3條土路,鋪設踏步石,修成便民通行的石階路。日前,記者回訪發現,這塊綠地再沒有出現踩踏毀綠現象,許多市民為這種以人為本的修補綠地方式給予點贊。顯然,體察民意,精準化“破例”整改,既能保持市容市貌規范有序,又能為市民提供便利。溫暖的“破例”,恰恰是城市治理在最細微之處的溫柔。
天下之大務,莫大于恤民。城市建設做得好不好,最終要用人民群眾的滿意度來衡量。綠地踩踏土路“轉正”這種看似細微的小事,體現了城市管理者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也是城市治理能力提升的表現。
以人為本的城市治理,不僅要尊重民意,更要用好民智。
城市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工程,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市民的需求和期待也在發生變化,城市治理的內涵也在不斷拓展。但無論處于什么時期,體察民意改善民生,讓人民在城市生活的更舒心、更順心,都應當是城市治理所遵循的重要標尺。
燕兒島山公園改造升級之初,樹林綠地中有一些市民自發修建的小塊健身空地,改造中是否對空地補綠重修,成為公園升級和市民需求之間的選擇題。規劃設計部門在主動征求市民意見后,圍繞小塊健身空地設置了低矮木圍欄,并修建小路與公園規劃路相連。滿足市民健身需求的同時,方便居民通行,避免了踩踏區域進一步擴大,公園改造投入使用后秩序井然。
我們常說,城市治理要下足“繡花功夫”。進行精細化管理,其實就是從細微處下功夫。如何做“細”?何處是“微”?就體現在市民生活的每一個小需求上。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實則是市民與城市之間的紐帶,體現著城市管理者利民便民的服務初心。而作為身處城市各個區域的每一位市民,都是延伸到城市各個角落的“神經末梢”,他們對城市建設的水平高低最有發言權。充分用好民間智慧,是城市治理者的重要法寶。
讓城市品質不斷提升,讓市民在人民城市建設進程中感受到更多溫情,讓出行更順心,這正是我們這座城市的初心。而未來,無論大到區域規劃、城市發展的重大決策,還是小到綠地鋪設、設施更新,只要關乎市民切身利益,都應充分用好民智。無論是規劃前的征集市民“金點子”,還是建設后的“市民吹哨、部門報到”,都可以激活城市治理的每一個“神經末梢”,將民智“金點子”轉化為城市治理“金鑰匙”。
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現代城市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城市承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期待,沿著人民的期待把城市治理好,才能讓生活其中的市民能充分感受到幸福感和獲得感。所以,我們在城市建設、治理中必須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治理觀,錨定點點滴滴的城市細節,讓治理有情懷,讓城市有溫度,那么,一個更有品質、更有溫度、更加美好的城市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