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擴大內需和促進產業升級的重要抓手,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山東正在謀劃新一輪城鎮化行動。
11月16日,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山東省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年)》(簡稱《方案》),對山東推進城鎮化的理念、路數打法、工作重點進行了部署,明確了重點任務分工,列出了2021年任務清單。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
城市的核心是人。今年4月,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習近平再次強調,“要更好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成為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的空間。”
為此,《方案》專門拿出一個部分系統闡述如何“深刻把握新型城鎮化豐富內涵”,提出,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加快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高質量、更有溫度的城鎮化。
《方案》提出,以推動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轉變城市發展方式為主線,以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為重點,以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為引領,將未來3年作為全省新型城鎮化高質量發展的集中突破期,持續推動路徑、模式和體制機制創新,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走在前列,更好發揮山東半島城市群龍頭作用,讓山東省成為人人向往的宜居宜商宜業宜游之地。

其中,多次“點名”青島,賦予青島一系列任務和機遇——
發展智能化公用設施,建設智慧桿柱、智能化綜合管廊,開展青島等全國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
2021年底前制定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打造濟南、青島未來產業集聚區;
創新濟青聯動發展機制,加快濟淄、濟泰、青濰、煙威等同城化,沿濟青通道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現代服務軸帶,形成以濟南、青島市為中心,分別覆蓋2000萬人口的“1小時交通圈”;
高水平發展青島西海岸新區、上合示范區等國家戰略平臺,推進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等重點工程建設;
推動“泉·城文化景觀”、青島老城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強化商業“圈、街、店、節、網”功能,配套完善消費設施,積極創建濟南、青島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加快冷鏈設施建設,打造濟南、青島等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
高質量推進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濟青局部片區建設;
……
作為山東的龍頭,青島的發展理應站在全省的位置來考量,尤其是城鎮化。青島應當積極對接,主動“領任務”,推動各項工作盡快落實、落地、見效。
01、“智慧領銜”,山東支持青島搞國家試點
山東這一輪新型城鎮化鮮明地提出了“四化引領”——以智慧化、綠色化、均衡化、雙向化為引領。
其中,智慧化領銜,表明山東要把智慧化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手段和重要目標。
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全面賦能下,“新型城鎮化+智慧化”無疑將帶來更多可能性。
《方案》提出的目標是,初步建成數據開放共享、群眾全面感知、活力充分迸發的智慧生態,融合基礎設施更加健全,數字惠民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各市和90%的縣(市、區)建成三星級以上新型智慧城市。
在具體行動上,將著力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數字治理能力、擴大數字服務場景應用、提升城市產業創新集聚功能。明確提出,發展智能化公用設施,建設智慧桿柱、智能化綜合管廊,開展濟南、青島、濟寧、煙臺全國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

青島市在道路一側安裝魚眼視頻樁,實現道路泊車自動計時計費
推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抓手,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著力點,是促進城市發展方式轉變和提升城市治理效能的有效途徑。
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重慶、福州、濟南等16個試點城市開展首批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11月16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消息稱,2021年,我國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試點擴容,增至21個市(區),為加快推進基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探索積累可復制可推廣的機制模式。
今年以來,把數字化轉型放在重要位置全力推進,“數字青島”“智慧青島”建設取得明顯進展。數字山東建設專項小組辦公室日前公布了山東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2021年試點名單,青島的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順利入選。截至目前,青島市、區兩級已全部納入省新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
青島位列“2020中國數字城市百強榜”第7、“2021中國開放數林指數”副省級城市第一,同時獲得全國首批5G城市試點,上榜數字經濟“新一線”城市,整體發展水平進入全國前列。
世界正進入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術、新業態、新平臺蓬勃興起,深刻影響全球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經濟社會發展。
誰能發展好未來產業,誰就能贏得未來。《方案》提出,2021年底前制定未來產業發展實施方案,打造濟南、青島未來產業集聚區。

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中車四方股份公司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列車在展覽會上“實車”展出。
青島曾經錯過了一些產業風口,究其原因就是沒能準確預見未來,沒能有效把握住趨勢。當前,潮流、趨勢就擺在面前,青島在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產業領域有著不錯的基礎,下一步應當以未來產業集聚區建設為契機,不斷提升未來產業集聚度,為城市培植未來。
02、全省城鎮落戶“零門檻”,青島不應是“例外”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的城鎮化,而要實現人口城鎮化前提是要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關鍵是在城市能夠落戶。
不管是從推動市場資源要素的自由流通,還是從人才競爭的角度看,降低落戶門檻,甚至直接零門檻落戶,已成為這兩年地方競爭的“必選項”。
今年2月23日,江西省發布《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全面放開全省城鎮落戶條件,全面取消城市落戶限制,成為首個全面取消城市落戶限制的省份。
今年10月15日,甘肅省發布《甘肅省“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提出,全面放開全省落戶限制,實現城市、城鎮落戶“零門檻”。
多個省份紛紛加入“零門檻”落戶的隊伍,但不少省份是“有限制”的“零門檻”,尤其省會城市是普遍的“例外”。而且此前,東部省份還沒一個推出全省范圍內的“零門檻”落戶政策。
此番,山東省明確提出,全省城鎮落戶“零門檻”,無疑是開了先河。
作為山東的龍頭、兩個特大城市之一,青島不應該以“例外思維”來推進城鎮化。

市南區首批20位人才獲頒“人才卡”,憑卡可享受就業創業等十項專屬服務。
人口問題始終是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基礎性、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山東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青島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千萬大關。截至2020年年底,青島市常住人口達到1007.17萬人,在山東省的人口規模排名由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第3位提升到第2位,增速為15.57%,高出全省9.58個百分點,增量135.66萬,位居16市之首。
山東要集聚更多人口,青島必須作表率,扛起更重的擔子。
今年3月15日,青島市政府公布實施《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按照“繼續放寬中心城區(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大幅放寬城區(城陽區、黃島區、即墨區),全面放開縣域(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思路,實施分區域、分類別、差別化落戶政策。
今年6月,萊西市、平度市、膠州市先后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放開落戶限制。
人口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資源,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戰略底蘊。人口的趨勢性變化,將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全面、深刻、長遠的影響。要支撐新的城市夢想,青島需要在人口問題上步子邁得再大一點。
03、青島“1小時交通圈”將覆蓋2000萬人口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山東搞城鎮化自然也不能“平均用力”。山東提出優化“一群兩心三圈”格局,其中“兩心”就是指濟南和青島,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以心帶圈、以圈帶群。
此次出臺的行動方案提出,“提升核心城市和節點城市功能,創新濟青聯動發展機制,加快濟淄、濟泰、青濰、煙威等同城化,沿濟青通道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高端制造、現代服務軸帶,形成以濟南、青島市為中心,分別覆蓋2000萬人口的‘1小時交通圈’”,即是對上述戰略的落實。

目前青島市常住人口為1007萬人,要實現覆蓋2000萬人的目標,就是要求青島更多地加強與膠東五市的交通聯系,更好地發揮青島的輻射帶動作用。
區域一體化,交通永遠都是先行官。受地形所限,膠東五市分布較為分散,東西、南北跨度大,區內交通用時較長,極大地阻礙了一體化進程。經過努力,濟青高鐵、青連鐵路、青榮城際鐵路、濰萊高鐵、龍青高速建成通車,區內高速公路通車里程2400多公里,鐵路運營里程2500多公里,初步形成高速鐵路“半島環”。但“1小時交通圈”還不夠大,不夠高效,還需要繼續發力,進一步織密高速公路網,共建高效交通圈,打造“軌道上的膠東半島”。
在此基礎上,青島關鍵還是要提升核心城市能級,發揮好中心城市引領作用,不斷增強青島都市圈的輻射帶動力。目前,青島的經濟體量還不夠大,首位度還不夠高。
城鎮化是提升青島核心城市能級的重要路徑。2020年,青島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6.34%,居全省首位,但與前排城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尤其是,人的城鎮化遠遠滯后于土地的城鎮化。此外,受地理條件限制,青島東西南北跨度大,城區較為離散,城市集約化發展難度大,水平不夠高。如果城鄉協調了、南北均衡了,那青島的城市能級自然就提升了。
山東此次發布的三年行動方案再一次為青島城鎮化“劃了重點”,給出了切實可行的路徑。雖然還面臨不少挑戰,存在不少短板,但只要善于“跳出青島看青島”,站在山東看青島,這些難題也許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 | 觀象君 編輯 | 疾風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