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劉德華演唱的主題曲《又彈起心愛的土琵琶》那熟悉的旋律,銀幕硬漢形象,11月19日在《鐵道英雄》中再度歸來。
《鐵道英雄》是根據發生在1935年-1945年間,洪振海、王志勝、杜季偉、劉金山等“鐵道隊”隊員的真實事跡改編,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臨城棗莊英勇的“鐵道隊”與敵人斗智斗勇,殊死捍衛家園的故事。
鋪天蓋地的大雪、抵御風寒的絨帽、緊身干練的皮裘、飛馳而過的火車、震耳欲聾的槍炮、見血封喉的利刃、吞云吐霧的煙斗、步步驚心的追蹤、拳拳到肉的打斗……張涵予、范偉、魏晨、俞灝明以硬橋硬馬的動作聯手給觀眾帶來一部專屬戰爭年代的硬漢諜戰動作電影,最大程度的重現抗日戰爭年代“鐵道英雄”的慘烈斗爭,還原了敢和日本鬼子硬碰硬的熱血硬漢形象。

硬漢 · 硬橋硬馬
電影中,張涵予和范偉一個負責既緊張又刺激的動作戲,一個拿捏從歡笑到眼淚的情感戲,在充分發揮各自特長之余飽滿全面的塑造出性格截然相反的兩種抗日英雄——英勇作戰、血債血償的老洪和深入敵后、以柔克剛的老王。除了發揮穩定的雙男主,譚凱飾演的勇猛沖動的亓魯、魏晨飾演的百步穿楊的亓順、俞灝明飾演的舍生取義的林棟、楊皓宇飾演的沉穩老練的組織接頭人、周政杰飾演的奮起反抗的鐵道工人等等,從各個層面展現了抗日英雄們不再單一的硬漢形象,豐富了英雄群像的角色魅力。

近年來,硬漢形象的崛起已經是中國電影形象,特別是新主旋律電影形象最顯著的改變之一。從《讓子彈飛》中的綠林俠匪、徐克執導的《智取威虎山》中的楊子榮,到《戰狼》系列中的冷鋒、《湄公河行動》中的高剛、方新武,再到《建軍大業》中的英雄群像、《紅海行動》中的蛟龍突擊隊,以及《流浪地球》中的劉培強、《中國機長》中的劉長健、《攀登者》中的方五洲、《烈火英雄》中的江立偉、《金剛川》中的高炮排、《懸崖之上》的中共特工、《我和我的父輩》中《乘風》篇的騎兵連、《長津湖》中的“鋼七連”等等,無不是既叫好又叫座的硬漢形象,一步步成為了中國電影的文化符號,占據了中國電影的主流市場。

早在11年前的《讓子彈飛》中,荷爾蒙爆棚的硬漢群像就已直擊觀眾心靈
與此同時,以《白夜追兇》《無證之罪》《大江大河》《長安十二時辰》《山海情》《覺醒年代》等為代表的一批大男主劇異軍突起,給予了實力派男演員,特別是不少硬漢形象更多展示自我的機會。伴隨著媒體輿論、綜藝節目等平臺對這些演員的肯定,觀眾的欣賞品味也在不斷提高,而“看臉”的“鮮肉”式審美潮流開始迅猛退潮,以吳京、張譯、張涵予、段奕宏等為代表的“硬漢演員”進入了自己最好的時代。
至此,硬漢歸來。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