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國地質調查局昆明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4名工作人員,進入云南哀牢山山區開展野外作業后失聯。15日,警方接到報警,有關部門開始組織搜救。截至目前,仍未發現失聯人員。
綜合各救援力量反饋信息、實地搜救發現的線索以及山勢地貌特點,前方指揮部研究制定了“三區一線”作戰方案,救援行動由“劃片循跡搜索”轉為“地毯式重點搜索”。

搜救隊發現在云南哀牢山失聯的4名地質調查員雨衣
據救援行動的前方指揮部介紹,11月20日在對失聯人員簡易宿營窩棚的下游方向進行地毯式搜索后,除發現了工作人員排泄的糞便外,在糞便下游兩條小溪的交匯處繼續行走一公里左右又發現了一件雨衣碎片,經過比對和失聯單位的駕駛員進行確認,確認這件雨衣就是由失聯人員攜帶的物質。隨著失聯時間的增長,4名失聯人員的狀態牽動人心。
事發地哀牢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有著怎樣的環境?
哀牢山位于云南中部,是云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界線,也是全國最大的原始常綠闊葉林區,森林覆蓋率達85.1%,最高海拔3156.9米。哀牢山自然保護區范圍涉及云南省3個州(市)6個縣(市),在普洱市鎮沅縣內地有13.5萬畝。
4名隊員失聯地位于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里山形陡峭、樹木茂密、溝壑縱橫,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地理環境十分復雜。中國國際救援隊原行動隊長劉剛在接受中國之聲采訪時介紹,因為山地救援不可控的因素較多,救援工作也更為復雜。
劉剛:山地救援一直是我們專業救援領域一個重難點的專業之一,(這次哀牢山救援)面臨哪些挑戰?首先,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越長,在外面的危險隱患就會越來越大,因為是長時間沒有吃的,或者沒有喝的,人存活的概率就越來越低了。第二,山里面的情況是比較復雜的,而且海拔比較高。海拔我們都清楚,每上升100米,通常情況下溫度都會要下降0.6度左右,特別是我們失聯人員所在的區域,晝夜溫差比較大,起伏也比較大。第三,據了解,他們當時所帶的給養,包括一些求救設備,可能不是很齊備,在山里面長時間找不到的話,可能下一步不可預知的、不可控的風險或者危險因素就會非常多。

云南哀牢山失聯人員救援工作進行地毯式精準搜救
哀牢山救援搜索區域大、盲點多,增加了救援的難度
據了解,4名隊員失聯的位置屬于哀牢山地形地貌最為復雜的區域,就算是巡護人員在平時走得少的地方,也可能出現短時間的迷路現象。山地救援專家、廣東省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聯合會會長石欣表示,4名隊員自11月13日失聯,至今已有9天,搜救工作也已開展一周多,但仍未被發現,因此救援要鎖定的重點區域將非常大,且盲點多,這也增加了救援的難度。
石欣:(地質人員)沒有固定的線路,地質人員和普通的戶外登山愛好者登山還是不一樣的。因為登山愛好者登山會有固定的線路,普通人不會費力自己去走一些沒有成熟線路,但地質人員不一樣,他們走的地方是要去考察的,就是沒有人去過的地方,很多的線路是要自己去開辟的,這都是非常高的風險,同時對搜救人員來說的話,也就沒有辦法按照常規的思路去進行搜索,這種難度就更大了。
失聯人員行蹤為何難尋?
據介紹,當前的季節,哀牢山保護區內植物最為豐富,同時也分布了較多溪流,水源豐富。失聯的4名地質調查人員作為長期有野外工作經驗的人,保障食物和水源應該沒有問題。那么,又為什么難以找到他們的行蹤呢?石欣這樣分析說:
石欣:地質人員他們其實是非常專業的。我只能說每項工作都有它自己的風險,這些常年堅持開展野外工作的人員,他們本身沒有辦法100%的保證自身的安全,風險一直都在的,就有可能在某一個時間,它變成一個危害的事件。這些崗位的工作人員,他們承擔了比普通人更高的、極大的這樣的風險去開展相應的工作,我覺得需要向他們致敬。就行蹤來說,他們有可能會被困在某一個險要地形,或者因為之前某位伙伴的受傷,其他人要去營救,同樣被陷于危險的地點,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他們可能會被困在某一個地點,溪谷、山澗中間或者裂縫等等這些地方。還有一個可能性,他們在某種情況下,會有野外的中毒情況,比如說誤食了某種植物,但這個可能性非常的低。另外一個是比如說被馬蜂等微小生物侵襲,然后造成喪失行動能力,這些都有可能。
失聯人員會否被大型野外生物侵襲?
事發地哀牢山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生物多樣性豐富也意味著這里有一些危險動物,比如熊和蛇等等。這對于失聯人員和救援人員會不會帶來風險?對此,石欣表示,大型野外生物去主動襲擊人的可能性,實際上是非常低的。
石欣:大型野外生物去襲擊四個人,可能性就更低了,如果一個野外生物去襲擊一個人,它可能獲得成功,但四個人全部完全失聯,沒有一個人露出來這個可能性是零。

救援人員全力搜救4名進入云南哀牢山野外作業的失聯人員
失聯人員生存概率多大?
據初步調查,這4名隊員此次進山為開展森林資源調查,攜帶有羅盤、工兵鏟、鐵鍬等工具以及約1天半的口糧。經過幾天的搜尋,搜救人員陸續發現了一些失聯人員的活動跡象。以目前的情況來說,他們生存的可能性有多大?現在救援又有哪些有利方面?劉剛表示,如果可以有效利用好山里的條件,并做好自身防護,失聯的隊員還是有較大的概率繼續生存。
劉剛:有利的方面,第一個是我們現在加大了搜救力度,專業的搜救力量和民間搜救力量等各方面都在搜救,搜到失聯人員的概率就要高很多了。第二是野外生存,有水源的情況下,我們可能存活更長的時間,(山里)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無論對于失聯人員來講,還是對于搜救人員來講,在水源的補給上,這是一個好事。此外,對于被困人員來講,森林里邊有的一些植物、果實以及可食用的動物,這對于他們能夠存活下來也是一個比較便利的條件,如果他們確確實實做到了,我覺得存活的可能性還是蠻大的。
據媒體報道,得知有雨衣碎片于11月20日被發現,失聯地質調查人員的幾名親屬頗為激動,表示“每發布一條信息,心頭都一緊”。目前,4名失聯地質調查人員的情況也牽動著無數人的心,盼望他們能平安歸來!(總臺央廣記者 李思默)
責任編輯:程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