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觀海新聞11月23日訊 2013年,青島市被文化部、財政部命名為首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2015年當選為東亞文化之都;2016年,青島市入選首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2018年青島市和所轄8個區市榮獲第三屆文化強省建設先進市縣;2020年,青島市被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確定為第一批15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城市;同年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非遺在社區”試點城市。2021年,青島市即墨古城被文化和旅游部確定為第一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八年來,青島探尋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高質量發展的步履從未停止,在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推動城鄉一體化方面取得階段成效,“青島樣本”雛形初見。
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滿足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精神文化需求的必經之路。
多年來,青島市以鞏固提升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成果為抓手,著力推進文旅融合,完善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豐富活躍市民游客文化生活,滿足市民游客精神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日益成為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成為了青島市凝聚力和創造力不斷提升的源泉。

正確導向——系列務實舉措保駕護航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青島加強政策引導,使得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保障更加有力,建立了由24個成員單位組成的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聯席會議制度。
按照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文化青島”建設的總體要求,圍繞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頂層設計,密集出臺了《青島市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規劃》《青島市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后續建設規劃》《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關于推進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做好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政策文件,為推進全市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創造了良好政策環境。
統籌建設——文化地標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個人品位的提升,也正因此,生活在青島這座城市的人發現,身邊的文化設施不知不覺間變得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近。影院、劇場、音樂廳、圖書館等等,頻繁地走進了人們生活,滿足著人們日益增長的不同層面的文化需求,豐富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近年來,青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設,形成了“便民服務文化圈”。目前,青島市公共圖書館12個,圖書館分館208個,“青圖驛站”104個,24小時圖書館34處,“朗讀亭”50處,文化館12個,文化館分館161個,劇場17處,城市影院84家,注冊登記的博物館103家,國辦美術館3家,綜合文化站136處,書店1500余家,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活動中心2484個。

建成開放不久、世界級的西海美術館,為青島市民和外來游客提供了全新的建筑感受和藝術體驗;以“圖書館+酒店”為特色的24小時自助圖書館——青島筑美印象公寓也于近期啟用,現已成為青島公共文化空間的“地標”性建筑;此外,青島市圖書館新館選址工作也已全面啟動,一座交通便利、具有濱海特色的時尚文化綜合體地標即將建成。
2021年青島市啟動了市博物館改擴建項目,該項目建筑面積約5.5萬平方米,擴建主體建筑估算約6.9億元。與此同時,各區市加大了本級文化設施建設力度,近年來建成開放了膠州市民文化中心、嶗山市民文化中心、萊西市民文化中心、即墨市民文化中心、李滄區新文化館和圖書館;城陽區城陽街道城陽村社區為了方便群眾參加文化活動就建有六個文化中心,居全國農村社區之首;西海岸新區市民文化中心將于2022年投入使用……這些新規劃建設的區市級市民文化中心,將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展覽館等公共文化設施融為一體,成為當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新引擎。
均衡發展——每一場惠民都“精于算計”
群眾冷暖大于天,萬事民為先。公共文化服務需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以群眾需求為立腳點和出發點,充分考慮群眾訴求。青島市以文旅融合為契機,創新打造了一系列接地氣、惠民生的文旅公共服務“新常態”。
近年來,在五四廣場、奧帆中心等4A級濱海景區組織開展了“歡樂青島廣場周周演”、“青島夜色美”街頭文化藝術匯活動和“非遺進景區”活動,提升景區文化品質,更好地豐富了廣大游客的旅游體驗。

同時創新開展“走進經典”—微演藝“六進”公益演出活動,組織島城優秀藝術人才和隊伍進商場、機場、火車站、汽車站、書店、市場等公共場所與市民零距離演出和互動,以“不期而遇”的形式,讓市民游客在日常生活中與經典文化藝術“美麗邂逅”。與此同時,市博物館、美術館等公益文化場館延長開放時間,面向廣大游客打造了“夜色青博”等夜間服務品牌,更好地發揮了博物館的公共服務功能和社會效益。
青島,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更加豐富。比如,著力推進了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工程。全市94處公益文化場館實現免費開放,每年服務市民超過1000萬人次;積極推進農村數字影院建設和農村公益電影放映工程,全市年均放映農村公益電影近7萬場,實現了每個行政村平均每月至少放映1場電影的目標;對全市農家書屋進行了數字化升級;實施衛星直播公共服務工程,為全市邊遠山區、海島居民接入了衛星電視,實現了廣播電視村村通;實施群眾文藝精品創作扶持工程,以中國藝術節“群星獎”比賽為契機,加強群眾文藝精品創作,提升文化活動質量和水平。廣場舞《豪情鞭鼓俏秧歌》、舞蹈《田野的嫚兒》、小品《將心比心》和《新房之夜》等作品榮獲“群星獎”,市文化館館長榮獲“群文之星”,獲獎數量名列全國第一;開展文旅消費促進活動。從2018年開始連續四年納入了市政府市辦實事,市財政每年安排專項經費2500萬元,持續開展文化和旅游消費促進活動,共惠及群眾700余萬人次,直接拉動文旅消費5.2億元,間接實現經濟效益116.3億元……
為進一步加大對文藝精品項目扶持獎勵,2019年10月修訂《青島市文藝精品項目扶持獎勵管理辦法》,參照國家藝術基金及有關省、市文藝精品扶持獎勵管理辦法,并結合我市實際,共修訂內容27條。2020年確立了文藝創作項目和品牌文化文藝活動兩個大類,前者囊括了文學、戲劇、影視、音樂、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曲藝、雜技、民間文藝、文藝評論等12個文藝創作門類;后者主要包括文化文藝節慶賽事、展覽展演展映、主題培訓講座及傳播推廣交流等具有品牌影響力的公益項目。

順勢而為,讓公共文化插上智慧的翅膀
為建設資源豐富、技術先進、服務便捷、覆蓋城鄉的四級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實現公共文化資源的共建共享,青島市運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利用國家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國家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智慧文旅”信息平臺等資源,整合青島文化信息資源,以互聯網+、新媒體+為依托,初步建成青島市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
數字圖書館建設遍地開花。2018年完成了“青島電視圖書館”項目。依托青島有線電視雙向云平臺,將圖書館資源和電視平臺融為一體,通過電視點播的方式,就能免費瀏覽青島市圖書館的海量信息資源,讓民眾在家中就可以體驗到利用數字資源的便捷;2019年7月,“青島圖書館聯盟數字化服務平臺”正式上線,聯盟數字化服務平臺的建立,將駐青高校圖書館、專業圖書館、黨校圖書館、職業院校圖書館、公共圖書館等30家各領域圖書館資源實現了共享,打破了原有行業壁壘,很好的整合了各館優勢資源,有效彌補了各館的服務短板,為大眾提供了更多的文獻信息和更快捷的閱讀服務。目前,以青島市圖書館為“大腦“的全市數字圖書館擁有外購數據庫41個,自建數據庫10個,共享數據庫20余個。其中包含電子圖書130萬余冊、電子期刊達近14萬種,電子報紙1千余種,可訪問資源總量達到527TB,數字資源年訪問量到達了2000萬次,已成為青島大眾學習休閑的優選工具。
數字文化館架起文化產品供給快速路。在傳統群眾文化活動服務模式開始出現供給“瓶頸”的時段,“文化云”的適時誕生有效激活、打通了群文活動供給的脈絡。青島群眾文化云平臺于2019年10月正式上線,作為上聯下達的文化樞紐平臺,已全面完成和國家公共文化云的對接工作,優質活動和資源都可以向上提報,利用國家平臺的影響力和推廣力,將地域特色推向全國。截止今年9月,青島群眾文化云平臺存儲用量50TB,視頻4860小時,內容涵蓋了音樂、舞蹈、曲藝、書法、培訓、志愿服務、活動、演出等多個方面,點擊量超400萬次。青島群眾文化云平臺與國家公共文化云平臺聯動,進行過“2019城市客廳廣場民族交響音樂會”“我和我的祖國文化新生活全國廣場舞展演”“2020首屆鄉村歌手大賽”等多場大型活動的現場直播。當前平臺涵蓋活動預告及在線預約、場館場地預約、文化服務配送及成績查詢、線上教學、黨建園地、文化理論研究、非遺傳承保護、文化志愿活動、文化資訊發布等多個功能模塊,全方位、多角度開展文化線上服務,與線下活動互為犄角、互為補充,已成為青島群眾文化工作線上主陣地。
“智慧文旅”也開辟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新通道。2019年,青島市開始著手“智慧文旅”信息平臺建設,完成了文旅產業經濟監測分析平臺和“品青島”公眾服務平臺的搭建。其中,文旅產業經濟監測分析平臺整合集成旅游假日統計系統、大數據服務和政府各部門共享交換數據,通過數據可視化展示文旅產業經濟運行態勢;“品青島”公眾服務平臺通過pc和移動端網頁、公眾號等形式,向公眾提供文化場館預定、文化旅游信息資訊、景區分時預約、文化消費券發放、在線咨詢和文化旅游產品購買等服務。

創新理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邁向深入
人民群眾需不需要、滿不滿意是評判公共文化服務質量的重要價值標準。近年來,青島文旅局堅持需求引導的原則,積極推動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由“政府端菜”向“百姓點菜”轉變。
青島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需對接,提升公益文化場館服務效能。打造了創新菜單式、訂單式服務模式,把選擇權交給群眾。
城陽區打造了“文化超市”,社區居民可通過文化超市網站選擇自己喜歡的文化服務項目,區文旅局根據群眾訂單配送服務;李滄區在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施“文化點餐”服務,精選出由近百個節目組成的十余臺優秀文藝演出、20個種類的培訓課程、20部優秀電影組成的文化菜單,利用網絡、微信和文化菜單宣傳冊等方式,讓群眾挑選自己喜歡的文化活動,將文化大餐送到文化中心;西海岸新區率先創新“你買書,我買單”模式,讓市民直接擔任文化服務采購員。市民只要辦理一張讀者證,就可以到新華書店借閱圖書,讀完后送還到圖書館,由圖書館買單?;顒訉崿F供需雙方零距離對接,一經推出受到閱讀愛好者熱烈歡迎。李滄區、即墨區、萊西市等區域也結合各自實際推出類似活動。
市南區則在此基礎上,再次創新和突破,打造開通了免費“網上書城”—青云圖,讀者在網上下訂單,書城直接將讀者免費訂閱的圖書郵寄到讀者手中,讀者讀完后送還到區圖書館或社區圖書館分館。“青云圖”圖書服務模式被有關專家評價為“打造區域性閱讀中心”的有益嘗試。
市圖書館自2018年創新實施了電視圖書館服務和“青圖U書”借閱服務項目,讓市民閱讀更加便捷。
青島市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十四五”期間,青島將繼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讓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更加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性、便利性進一步提升,培育和打造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精品,提高公共文化服務品質和水平,提升文化科技創新能力,為人民群眾提供更為豐富,更有營養的“精神食糧”。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魏)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