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青島第四實驗初級中學2021級羽翼一班部分同學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開展研學活動。上午9點左右,同學們來到了位于膠州灣白泥地公園內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驗基地,聽工作人員介紹袁隆平爺爺和海水稻的故事。
同學們首先認真學習了海水稻的有關知識。海水稻俗稱耐鹽堿水稻,是利用常規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對水稻雜交后代進行選擇,將耐鹽堿、高產、抗病、優質等基因聚合選育的可存活于沿海灘涂、內陸鹽堿地的一類水稻品種。海水稻及配套技術的大規模推廣,有望5-8年為國家增加1億畝耕地,增產300億公斤糧食,多養活8000萬人口。可以說繼袁隆平雜交水稻后,海水稻的研發成功再次讓世界折服。

研發中心的工作人員介紹,鹽堿地遍布世界各大洲,我國有15億畝鹽堿地,由袁隆平院士爺爺領銜的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發明了海水稻種植新技術“土壤四維改良法”,目前已經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寧夏、山東、黑龍江、浙江等地開展海水稻種植實驗,其中新疆喀什、寧夏石嘴山、黑龍江鐵力和山東東營、濰坊、青島等地實驗測評畝產均超千斤。海水稻種植技術還被推廣到了巴基斯坦、斯里蘭卡等“一帶一路”國家。這不僅助力咱們中國人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了“中國力量”。
大家看著袁爺爺“拓荒人精神薪火相傳”的題詞和一張張袁爺爺照片時,立即鞠躬致敬。仿佛能夠聽到大家都在暗下決心:一定要繼承袁爺爺遺志,學好科學知識,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建設更加美麗強大的祖國。

同學們又來到了海水稻實驗室,選育實驗室和檢測實驗室,了解了一粒海水稻種子是如何培育和檢測的。最后同學們又來到海水稻加工處理車間,學習了海水稻加工成大米的全過程。海水稻收割之后,還需要經過礱谷、碾米、分級、色選、拋光等多種工序,才能成為我們市場上買到的大米。這大米可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研發中心的叔叔阿姨還請同學們還品嘗了由海水稻大米做成的米飯。米飯味道跟普通米飯沒有明顯差別,而且營養更豐富。

通過這次活動,同學們收獲多多,每位參觀的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感受。不但學習了海水稻的生長知識,還了解了袁隆平爺爺的偉大事跡,希望自己長大了以后能夠像袁隆平爺爺為社會和國家做出貢獻。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同學們加油!(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責任編輯: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