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為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宣傳山東省緊緊圍繞“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目標任務、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指示要求的生動實踐,全面回顧山東沿海各市在經略海洋特別是在“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上走在前”的重大成就,11月25日-27日,由山東省委網信辦主辦、山東廣播電視臺承辦、省內各市各網站和新媒體客戶端協辦的“云上打卡最美海岸線”網絡主題宣傳活動舉行。
威海擁有近千公里的黃金海岸,59處優質沙灘、120萬畝海洋牧場,海洋是其優勢和潛力所在。如何做好海洋這篇大文章,真正實現“活力海洋、和諧海洋、美麗海洋、開放海洋、幸福海洋”的理念,也是威海構建“精致海洋”樣板的一道必答題。
威海藍碳鹽生植物實驗基地修復灘涂50畝增植堿蓬40萬株,挖掘鹽生植物生態效益;建設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魷魚深加工占到全國市場的60%,市場銷售供不應求……近年來,威海的濱海旅游業蓬勃發展、港口加快轉型升級、水產養殖產業不斷壯大,全力打造“海上的綠水青山”。
威海藍色碳谷:用 “藍碳”書寫“藍色傳奇”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海洋碳匯也稱為“藍碳”。引領海洋生態產業化發展,藍碳就是一座新“金礦”。威海海岸線綿長,海洋資源豐富,在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濕地這三種國際公認的藍碳生態系統中,海草床和鹽沼濕地在威海都有廣泛分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威海發展藍碳經濟帶來了廣闊的發展前景。
讓藍碳由“無價”變“有價”,是威海各界一直致力研究的問題。早在2019年,威海市政府就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對藍碳發展進行重點支持。并率先在全國開展了海洋“無廢城市”試點,以“無廢漁村”“無廢漁港”“無廢牧場”“無廢海島”“無廢航區”為突破口,打造環境優美、生態穩定、綠色協調的新型海洋城市。

金沙灘與黑松林在陽光的映襯下熠熠生輝、相映成趣
以發展海洋新經濟為主導思想,以“海上綠洲,藍色田園,綠色發展”為建設理念,依托藍院和相關高校的技術優勢,2020年9月,濱海生態種質繁育與開發示范基地(藍碳小鎮)建設完成。據了解,藍碳小鎮建設有紅樹生態系統模擬池、檉柳-堿蓬生態系統模擬池、鹽生植物繁育溫室大棚,主要用于研究濱海生態修復和鹽生植物的繁育及其衍生品的研發。
此外,威海科研力量也發力藍碳發展,威海市藍色經濟研究院和海洋生態經濟研究院實施了淺海貝藻標準化碳匯擴增養殖模式構建與示范等項目,開發出檉柳汽水、堿蓬籽食用油等藍碳衍生產品,海藻養殖碳匯團體標準和地方標準正在加緊制定。同時,全國首個“藍碳”方法學——海帶養殖碳匯方法學編撰工作,正在同步申請國內第一個藍碳行業團體標準。

海上綠洲,藍色田園藍碳小鎮
下一步,威海市將從加強海岸帶系統保護出發,進一步開展“藍色海灣”、“生態島礁”、濱海“藍碳森林”等一系列生態修復工程,著力提升海洋生態碳匯能力、大力發展藍碳產業、努力擴大藍碳策源效應,助力藍色經濟走深走實。
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打造全國人民的“魚籃子”
近年來,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致力于建設中國遠洋漁業產業集聚區、中國現代漁業產業化示范園區、中國漁業對外開放重要海上門戶,持續提升和完善“產業集聚、產品集散、行業帶動、資源整合、產業升級”等一系列功能。

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
目前基地建設有港池面積42公頃的中心漁港、年修造能力100萬載重噸的船舶修造中心、庫容35萬噸的冷鏈物流園、年生產能力10萬噸的魷魚精深加工車間、總面積6萬平方米的干海產品加工園和年產量20萬噸的海洋生物高效綜合利用加工園等項目。
據了解,下一步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將致力于打造沙窩島國家漁港經濟區,不斷提升漁港整體功能,完善漁港基礎設施,以港引船、以港養船、以港管船,打造產業融合、產城結合的新型漁港經濟示范區。

同時這里還將打造威海東北亞水產品交易中心,充分發揮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區位、資源、產業等優勢,整合集聚全球水產品資源,大力發展資源回運、轉口貿易、保稅加工、流通交易等業務,建成與東盟、俄羅斯、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水產品進出口中轉站和分撥站,全力打造全國人民的“菜籃子”和“魚籃子”。這里也將建立海外水產品收儲基地,從源頭提高對資源的掌控能力,拓寬國內水產品供應渠道。
按照規劃,到2025年,威海沙窩島國家遠洋漁業基地年可停靠漁船1000余艘次,實現水產品交易量達100萬噸,綜合收入100億元;到2030年,年可停靠國內外漁船2000余艘次,實現水產品交易量達200萬噸,綜合收入200億元。整個項目建成后,將形成“買全球、賣全球”的交易集散格局,同時這里也將成為北方規模最大的現代化遠洋漁業綜合示范基地。
威海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運用現代科技鑄就海洋盛宴
一直以來,海參、魚類等眾多海洋生物的實時、智能監測對海洋牧場從業者來說是個難以實現的問題,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的出現,為海洋牧場從業者解決了大問題。
2021年8月中旬,國內第一艘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在威海市德明海洋牧場進行了海試并交付使用。該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由碳纖維復合材料制成,包括主船體、通信系統、供電系統、水下機器人、控制軟件等部分。無人船搭載水下機器人,最深可以下潛到水下50米。配備水面和水下4K高清攝像頭,可以實現水下畫面實時傳輸,在電腦或手機上即可觀看海參的密度、養殖情況,以及海螺等海洋生物水下的情況。
作為威海市海創城市產業集聚項目的子項目,海洋牧場養殖觀測無人船的交付使用,將極大推動當地智慧海洋牧場和透明海洋的發展。
全力打造“海上綠水青山”擦亮碧海藍天城市“名片”
近年來,威海始終把海洋生態保護擺在重要位置,加速構建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海洋生態經濟體系,開展“藍色海灣”整治、創建國家藍碳發展示范區等多項工作,全力打造“海上綠水青山”。

紅艷的堿蓬鋪展在平闊的海灘
五年來,威海累計實施海洋生態修復項目50個,修復岸線100多公里,海洋功能區水質達標率100%;修復受損濕地1.2萬畝,修復大葉藻海草床6150畝,恢復植被40.9萬平方米,成為全國唯一一個連續四期獲得中央財政支持生態修復項目的城市。
海岸線是“顏值擔當”的風景線,是孕育無數海洋生物的生命線。要抓好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整治,像保護眼睛一樣守護海洋和岸線。多年來,威海市持續深入推進“藍色海灣”生態修復工程,加快實施雙島灣、石島灣整治修復工程等項目,推進海灣資源保護、海域生態修復和綜合價值提升,梯次推進美麗海灣保護與建設。同時,緊抓海洋生態環境問題整治,培育壯大海洋旅游、藍碳經濟等產業,做好優勢轉化文章。
責任編輯:郝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