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維救助,2萬余人次受益
青島探索服務類救助新形式,不斷夯實兜底保障網
“感謝這次機會,讓我可以去幫助別人。當我穿上志愿者的衣服時,我感覺到了滿滿的責任感,我相信這樣的志愿者活動會是我人生的一次轉變。今后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我會更加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有更多的能力來幫助其他人。”說這話的是家住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青年張強(化名)。
去年,張強的爺爺、爸爸因病相繼去世,在治療過程中欠下十余萬元外債,他的媽媽則因不堪巨大的生活壓力離家出走,至今渺無音訊。張強家只得靠奶奶幫人采茶微薄的收入維持家用,生活異常艱難。當時正臨近中考,家庭的突然變故讓他情緒很不穩定,甚至一度郁郁寡歡,對考試升學打起了退堂鼓。
“按照傳統的救助模式,救助部門及時為其辦理低保、臨時救助等多項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但現實情況擺在眼前,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并不強,‘老藥方’已然解不了‘新癥狀’。”市民政局社會救助處負責人華玉芹說。
為此,嶗山區鏈接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迅速介入,開展了全鏈條、全方位的跟進服務,一方面,做好張強的心理疏導工作,穩定其情緒,以平和心態備戰中考;另一方面,為其設計學科規劃,開展課業輔導。在一個多月里,入戶心理輔導6次,學習輔導69.5小時,張強的學習成績也由一模考試的178分提升至205分,順利被青島衛校普職融通(藥劑)專業錄取。隨后,項目組社工鏈接社會愛心力量,為其對接社會愛心人士提供愛心資助,幫助張強解決了生活費。正是這樣一場從經濟幫扶到心理疏導的社會援助,讓張強看到了希望。他主動與老師規劃學習方向,定制學習計劃,用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成績也從班級最后一名逐步往上提升。一直受助的他還主動做起志愿者,幫助更多的人。
張強能夠及時獲得“服務類”救助,緣于青島市打造的“物質+服務”多維救助體系。作為全省社會救助改革綜合試點,市民政局以多維救助改革為主線,以創新實踐活動為載體,以困難群眾的需求為導向,緊盯困難群眾多元需求,著眼提升服務質量,創新“物質+服務”多維救助,實現從“供給型救助”向“需求型救助”的轉變,合理建構“物質保障+生活服務+精神需求+能力提升”的全方位救助體系。截至目前,各區市累計投入資金380余萬元,實施購買服務項目40余個,服務受益人群2萬余人次。
“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是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的重要內容,更是開展服務類社會救助的有效載體。市民政局將繼續推動‘物質+服務’的多維救助延伸發展,在主動發現、及時救助、精準幫扶上持續用力,打造多維度綜合救助模式,探索服務類救助新形式,不斷夯實兜底保障網,實實在在為共同富裕助力。”市民政局局長王哲表示。(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賈 臻 通訊員 劉 佳)
責任編輯:劉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