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嶗山區王哥莊街道的饅頭商家們迎來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漫步在遠近聞名的“饅頭街”上,濃郁的麥香味撲鼻而來,家家戶戶熱氣騰騰……在這里,人們用當地特色大饅頭“蒸”出了一條致富路。王哥莊大饅頭的火爆早已不是新鮮事,近年來,嶗山區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現了以優秀傳統文化促進特色經濟發展,以特色經濟豐富和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良性循環。
通過“政府搭臺、商戶唱戲、居民受益”的模式,在嶗山,大家早已司空見慣的饅頭儼然成了一個帶動百姓致富的大產業。
就在上個月,一年一度的王哥莊大饅頭文化節在青島二月二生態農場再次啟幕。饅頭房里,15家饅頭商家的“巧媳婦”同臺競技,現場制作高顏值、有寓意的花樣饅頭,并且展示“福祿壽喜”等主題的花樣饅頭成品,引來不少市民游客現場參與、體驗,感受來自大饅頭的非遺文化魅力。
在青島,作為一款非遺產品,王哥莊大饅頭至今已有500余年歷史,專供面粉+嶗山水+手工揉+鐵鍋蒸+木柴燒+傳統工藝,高品質的原材料塑造的高顏值、高品質的王哥莊大饅頭成為大家喜愛的 “網紅”。
“網紅”如何才能不過氣?創新成為當地居民的“撒手锏”。面食行業的能工巧匠們在傳統花樣基礎上,不斷為王哥莊大饅頭融入地方元素,創新饅頭的花樣造型。不單單是在產品創新上,王哥莊大饅頭在運營模式上也在不斷創新。其中,大饅頭文化節不僅實現了大饅頭與各類特產的深度融合,更使得土特產與文旅資源實現了有機融合。而除了創意類、民俗體驗類、旅游伴手禮類產品外,不少饅頭加工商戶也認識到了線上銷售的好處,通過微信朋友圈、抖音、快手等多個平臺帶貨。目前,已有70多家大饅頭商戶開通了網店,使得王哥莊大饅頭“朋友圈”遍及海內外。據統計,2020年,王哥莊街道大饅頭商戶達160余家,解決了3000多人就業,全年使用面粉42.3萬袋,加工大饅頭1.48萬噸,產值約1.19億元。
正是通過不斷推動王哥莊大饅頭這一非遺產品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當地的傳統產業格局被進一步打破,實現了三產融合、激活了區域產業發展的生命力。
以饅頭產業帶動百姓致富只是講好新時代“嶗山故事”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嶗山區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真正站在“群眾視角”,使老百姓既是受益者,更是參與者、傳播者,大力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增強群眾的文化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
在嶗山區沙子口街道,一年一度的鲅魚節遠近聞名。今年4月,2021年沙子口鲅魚節啟動儀式在沙子口廣場舉行。以鲅魚為媒,景點民宿體驗之旅、品酒文化之旅、鲅魚品宴之旅、田園采茶之旅、精品路線之旅等“五大之旅”開啟沙子口休閑旅游季,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走進沙子口。以鲅魚節這一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為切入點,沙子口街道以節慶活動帶動鄉村旅游的發展,助推沙子口旅游經濟做大做強,以文化旅游引領地方鄉村振興。
作為嶗山區重要的歷史文化資源,《嶗山民間故事》蘊藉著濃厚的人文內涵,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如今,這些精彩的故事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近日,非遺傳承人劉振居來到曲家莊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用嶗山方言講述《劉墉游嶗山》和《大油松與老虎》的傳說。在故事中,大家更深刻地了解了嶗山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民風遺俗,不少聽眾感慨:“這類活動舉辦的頻率應該更高一些,讓寶貴精神財富能夠薪火相傳,延綿不絕。”
嶗山讓優秀傳統文化因創新、創意飛入尋常百姓家,讓厚重文化底蘊和新時代文化氣息完美交融。(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衣 濤)
責任編輯:管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