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天出臺三項重要規劃,并接連召開三場新聞發布會分別予以解讀,一定不是小事。
11月3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官方網站發布《“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三項規劃。當天上午,工業和信息化部舉行專題新聞發布會,分別對上述三項規劃進行解讀。

制造業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自2010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已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業的快速發展顯著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極大地提升了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這三項規劃有一個相同的指向,就是為制造業未來發展制定“行動指南”。
兩化融合是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集中體現,是新發展階段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數字經濟時代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和數字中國的“扣合點”。《“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提出,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數字化轉型為主要抓手,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加快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全面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提升關鍵軟件供給能力,加快繁榮開源生態,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壯大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體系,到2025年,規模以上企業軟件業務收入突破14萬億元。

大數據是推動經濟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新途徑,是重塑國家競爭優勢的新機遇。《“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為導向,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構建穩定高效產業鏈,著力提升產業供給能力和行業賦能效應,到2025年,大數據產業測算規模突破3萬億元。

制造業是青島的立市之本、興市之器、強市之基。有過“上青天”的輝煌,也經歷過成長的煩惱,甚至是轉型的陣痛。
今天,青島制造業站在全新的發展起點。面向未來,一定要跟緊時代的步伐,順應產業的風向、政策的導向,積極主動對接、融入國家制造業發展大局,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此番,工信部密集發布的三項重要規劃,與青島“契合度”高,為青島制造業指明了方向和路徑,需要下一番功夫好好研究,巧妙“卡位”,主動“占位”。
01、兩化融合,工業互聯網是一個“切入點”
與西方發達國家先工業化后信息化的發展道路不同,我國在尚未完成工業化的情況下就迎來了信息化發展浪潮,所以必須走一條信息化和工業化同步發展、相輔相成的融合之路。

從實踐看,一方面,兩化深度融合推動了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廣泛應用,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制造強國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源泉;另一方面,我國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信息技術提供了最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最廣闊的“試驗場”,擴展了信息產業發展的新空間,也驅動我國網絡強國建設持續推進。
可以說,兩化深度融合是制造強國與網絡強國建設的“扣合點”,是符合我國國情的必然選擇,更是順應時代發展規律的有效路徑。
《“十四五”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發展規劃》提出,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以數字化轉型為主要抓手,推動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加快重點行業領域數字化轉型,激發企業融合發展活力,打造數據驅動、軟件定義、平臺支撐、服務增值、智能主導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全面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

曾經,青島錯失了一些機遇,在“兩化融合”過程中存在信息產業發展滯后、企業信息化缺乏戰略布局等問題,這使得工業化進程明顯乏力,制造業競爭力明顯不足。
近年來,青島大力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創新發展,智能產業化多點突破、產業智能化順勢崛起,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進一步提升。卡奧斯賦能近3000家青島企業平均提效30%,蟬聯全國“雙跨”平臺之首;全市生產設備數字化率超過50%,“上云用云”企業3萬家,兩化融合發展指數高達93.4;海爾摘下3座工業4.0“燈塔工廠”,青島啤酒廠成功入選全球啤酒行業首個“燈塔工廠”。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的產物,通過對人、機、料、法、環的全面連接,實現對工業全要素的匯聚和優化配置,是支撐兩化融合發展的重要基礎。
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青島應當繼續發揮在工業互聯網領域的特色優勢,把工業互聯網作為賦能企業轉型升級的“主脈絡”,進一步完善工業互聯網平臺體系,加快推動重點行業開展工業互聯網改造,培育融合發展新模式新業態,加速構建基于工業互聯網的融合發展生態,創建工業互聯網示范區,打造工業互聯網發展高地。
02、“軟”產業,“硬”實力
軟件是新一代信息技術的靈魂,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是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建設的關鍵支撐。
目前,我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產業規模效益快速增長,綜合競爭力實現新的躍升。業務收入從2015年的4.28萬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8.16萬億元。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創新體系基本建立,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快速發展,促進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治理加速變革。
當前,人類社會正在進入以數字化生產力為主要標志的發展新階段,軟件作為信息技術關鍵載體和產業融合關鍵紐帶,在數字化進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將成為我國“十四五”時期搶抓新技術革命機遇的戰略支點,同時全球產業格局加速重構也為我國軟件產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市場空間。
《“十四五”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發展規劃》提出,強化國家軟件重大工程引領作用,提升關鍵軟件供給能力,加快繁榮開源生態,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堅持應用牽引、整機帶動、生態培育,壯大信息技術應用創新體系,全面推進重點領域產業化規模化應用,持續培育數字化發展新動能。

以制造業起家的青島,“硬”實力無需贅言——擁有結構完備的工業體系,涵蓋全部41個工業門類中的39個,品牌之都名揚天下。但“軟”實力(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還不夠強,一度面臨“缺芯少面”的尷尬,成為青島發展制造業的一大“掣肘”。
據工信部數據,2020年,青島軟件業收入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的排名第8,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當前,青島正舉全市之力加快推進數字化轉型,聚力打造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尤其需要發揮軟件關鍵的引領作用。
與全國一樣,青島軟件產業發展也面臨著產業鏈供應鏈脆弱、產業基礎薄弱、軟件與各領域融合應用的廣度和深度需進一步深化、“重硬輕軟”等問題和不足,應當下大力氣破解。

制造業基礎雄厚、應用場景豐富,還手握“中國軟件特色名城”,青島有責任、有實力在“軟”產業上,實現一番“硬”作為。
03、大數據,大產業
大數據產業是以數據生成、采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為主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激活數據要素潛能的關鍵支撐,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引擎。
“十三五”時期,我國大數據產業快速起步。據測算,2020年產業規模超過1萬億元,發展取得顯著成效,逐漸成為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產業。

新一輪科技革命蓬勃發展,大數據與5G、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加速融合,重塑技術架構、產品形態和服務模式。各行業各領域數字化進程不斷加快,基于大數據的管理和決策模式日益成熟,為產業提質降本增效、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廣泛賦能。充分發揮大數據產業的引擎作用,以大數據產業的先發優勢帶動千行百業整體提升,才能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工業經濟向數字經濟邁進的關鍵時期,對大數據產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產業將步入集成創新、快速發展、深度應用、結構優化的新階段。
《“十四五”大數據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以釋放數據要素價值為導向,圍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著力推動數據資源高質量、技術創新高水平、基礎設施高效能,圍繞構建穩定高效產業鏈,著力提升產業供給能力和行業賦能效應,統籌發展和安全,培育自主可控和開放合作的產業生態,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

制造業基礎雄厚、應用場景豐富,青島發展大數據產業有著先天優勢。近年來,青島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新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新突破,相繼成為國家智慧城市技術和標準試點城市、首批國家信息惠民試點城市、中國“互聯網+智慧城市”、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等,城市數字化發展水平走在全國前列。青島大數據發展指數排名位列全國31個重點城市第十位,涌現出一批國家級、省級示范企業。
但整體而言,青島大數據產業生態還不完善、產業規模偏小,需要研究出臺更加聚焦的大數據產業規劃,增強“靶向”引領,著力在釋放數據要素價值、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做強做優做大產業、繁榮有序產業生態等方面發力。
透過三項規劃,可以窺見全球產業的“風向”和國家政策的“導向”。青島應當及時加強研判,積極承接,沿著正確的“取向”快速前行,搶抓機遇,贏得主動。
作者 | 觀象君 編輯 | 疾風

往期精彩內容正在開發,歡迎關注!如果您有意見建議,歡迎發送郵件至qbguanxiangsh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