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個“親人”,7年200多人次獻血
我們是“熊貓俠”
躺在病床上的王小偉(化名)可能并不知道,為了給他幾天后的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備血,青島市中心血站的工作人員幾天來一直為尋找血源以及獻血者而忙碌。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尋找,小王的血是稀有的Rh陰性B型血,被稱為“熊貓血”,擁有這種血型的群體在漢族人口中占比僅有3‰左右。而從2015年以來,為了維持生命,小王體內已輸入了紅細胞7.6萬毫升、血小板28.5個治療量。這個數字的背后,意味著已經有200多人次為他獻血了。
為了獻血調整身體狀態
12月3日早晨,47歲的市民張倩萍從家里出發,來到青島市中心血站,捐獻400毫升血液。“前一天接到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的預約電話,心里有些激動,自己終于有機會獻血救人了!祝愿和我血型相同的那個人早日康復。 ”張倩萍告訴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平時她想獻血的時候,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總是勸她先不要獻,保留機會,保持好健康的身體,以備有患者急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張倩萍是一名擁有“熊貓血”的人。
就在12月2日,張倩萍接到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的電話:“您最近的身體情況,能不能來獻一次血?”原來有一名和她血型相同的血液病患者正在住院,準備移植造血干細胞,手術過程中需要大量備血。張倩萍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想應該可以,明天就去。 ”
“之所以說‘應該可以’,是因為前面有兩次來獻血,都因為脂肪血而不合格,不能捐獻,這讓我很慚愧。”張倩萍說,因為她家是開飯店的,平時生活中飲食豐富一些,遇到這種情況后,她開始注意清淡飲食,調整身體狀態。
“合格,可以捐獻!”工作人員通過現場檢測,得出了適合獻血的結論,張倩萍的心終于放下了。經過登記、體檢等程序后,張倩萍坐在獻血的座椅上,帶著愛心的400毫升鮮血從她的體內緩緩流入血袋中。 10多分鐘后,獻血完成,張倩萍還請工作人員幫忙,和自己獻出的血合照留念。

12月3日,張倩萍在市中心血站獻血。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孫啟孟 攝
“2001年我第一次獻血,得知自己的血型很稀有后,加入了青島市中心血站的‘熊貓俠’聯盟,看見群里發布需要這類血型的消息,就及時來獻血,到目前共獻血32次了。”張倩萍說。根據記錄查詢,張倩萍到目前已獻全血6800毫升、血小板15個治療量。“每獻一次血,就有可能給別人帶來一次生的希望,每次我都很欣慰能有這樣的機遇。”張倩萍說,她做這些,也是為了萬一有一天她需要血液的時候,也有人為她而來。
獻血挽救陌生的“親人”
“得知有患者需要Rh陰性B型血,正好我就是這個血型,我來獻400毫升。 ”12月2日,青島市中心血站萊西獻血服務部的愛心獻血車進校園開展無償獻血活動,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會計專業的大二學生武家驊擼起了袖子。
“我是去年滿18歲獻血時,才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當時并沒有太多感觸,只是知道我這種血型的人很少。”武家驊告訴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血站工作人員后來給他打電話普及了一些知識,他又上網查詢,才知道自己的血液很稀有,于是他決定將無償獻血堅持下去,每年進行1-2次獻血。

12月2日,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大二學生武家驊參與獻血。任霄惠 攝
“之前血站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說我第一次獻的血已經用來挽救病患了,我心里很高興。 ”武家驊說,今年19歲的他第一次體驗到這樣的過程,也思考了很多,擁有“熊貓血”的人不多,能多獻一份愛心,或許就能多挽救一個人的生命。 12月2日,他原本是來獻血車上看看有沒有獻血的機會,當說出自己的血型時,醫生告訴他剛接到通知,正巧有一名住院患者需要這種稀有血型的血液,武家驊毫不猶豫,完成了一次愛心獻血。
“非常希望那名患者能早日康復,如果康復后身體情況允許,也歡迎他加入我們的行列,為更多有需要的人添一份力量。 ”武家驊說,只要大家心往一處想,為這些擁有同樣血型的“親人”們多出一些力,就能一起抱團戰勝困難。他現在隨時準備著,一旦哪天患者需要緊急用血,他依然會毫不猶豫。在和早報記者的交流中,武家驊還在擔心,自己后年就要畢業了,到時可能會回老家工作,到時候有青島患者需要輸血,他如果來不及趕來青島獻血,將是非常遺憾的事情。
幕后
一人用掉7.6萬毫升“熊貓血”
對小王來說,這次的手術至關重要,稱得上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根稻草”。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匹配到一名合適的造血干細胞捐獻者,幾天后將迎來移植手術。“移植手術過程中需要大量備血來保障他的生命安全。”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說,他們開始了緊急招募。
“這名患者的情況我們大致有一些了解,他從2015年患上白血病開始,就需要定期輸血,我們的一些獻血志愿者也常年獻血供應他的使用。經過統計,7年來他已經輸注了紅細胞7.6萬毫升、血小板28.5個治療量,也就是說,已經有200多人次的‘熊貓俠’獻血救助過他。 ”青島市中心血站副站長李志濤介紹,近期這名患者配型成功,準備進行造血干細胞移植,一周來市中心血站已經發往臨床3600毫升B型Rh陰性血紅細胞,目前還需要至少2000毫升的B型Rh陰性血來保障移植手術。
“和往日向社會公開緊急求助不同,這次有一定的緩沖期,我們就能想各種辦法。”青島市中心血站獻血服務科負責稀有血型招募工作的臺耀麗介紹,往日偶有正在手術或馬上要手術需要稀有血型的患者,一般是先啟用日常血庫的庫存,如果不夠,再通過各種方式立即展開征集,很多人都會非常踴躍地來獻血。
“我們通過啟動半島采供血聯盟血液應急保障聯動,從煙臺市、威海市中心血站調入B型Rh陰性血液共計1800毫升,盡全力救助患者生命。12月2日,來自煙臺的1100毫升B型Rh陰性血液已成功入庫,隨時準備發往臨床。 ”李志濤介紹,2017年11月10日正式成立的半島采供血聯盟,由青島、煙臺、臨沂、濰坊、日照、威海6地血站共同發起成立,宗旨是加強半島地區采供血機構之間的交流學習,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建共贏,共同促進半島地區采供血事業的發展。
延伸
盼望更多市民加入獻血隊伍
通過啟動半島采供血聯盟血液應急保障聯動,以及張倩萍、武家驊等“熊貓俠”的愛心獻血,患者小王的手術用血有了保障。而通過7年來200多人次“熊貓俠”的努力,讓小王的生命得以維持,迎來了曙光。
“這幾天通過查詢志愿者獻血記錄以及點對點聯系,約到了幾名合適的稀有血型獻血者,但血站的庫存壓力仍比較大,萬一最近再有Rh陰性B型血的患者急需用血,就需要更多的志愿者來獻愛心。 ”臺耀麗介紹,點對點邀約的過程中,有不少人盡管有心獻血,但因為身體健康或離青、在異地工作等原因,近期無法實現獻血。
近年來隨著我市醫療資源的不斷擴張,青島市醫療機構臨床用血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長,這就需要有更多的市民加入無償獻血的隊伍中,捐獻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來的生命。如果您是Rh陰性稀有血型愛心市民,如果您有獻血救人的意愿,歡迎您致電青島市無償獻血服務熱線96606聯系工作人員,做好預約登記,適時獻血。您的一個電話,極有可能延續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
為了共渡難關,“熊貓俠”抱團互救
我們是“熊貓俠”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報道:為了素不相識的陌生人,有人放下自己的工作,有人不惜長途奔波,為的就是獻出熱血,送出一份寶貴的生命禮物。幾乎每一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人都會說,這只是“舉手之勞”,但正是這一句句“我可以”,這一條條主動伸出的手臂,這一份份凝聚著真情的熱血,給病患帶去了生的希望,也燒熱了整座城市的愛心。這就是我們采訪過的眾多“熊貓俠”,他們用善良的“熊貓心”,抱團打通了“熊貓血”群體的“生命通道”。

去年,稀有血型獻血者舉辦走進血站參觀及聯誼活動。臺耀麗 攝
事例1
15位“熊貓俠”上演生死時速
今年1月8日發生的一件事讓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記憶猶新,市中心血站供血科接到了一份“重量級”約血單,為一名等待手術的RH陰性O型血男孩進行血液保障。工作人員絲毫不敢耽擱,第一時間調配血源。
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介紹,接到約血需求后,根據需求量,血站立刻根據庫存情況招募RH陰性O型獻血者。“熊貓俠”董春明、楊慶先、付敏、江灝等看到市中心血站發布的消息或接到電話后,第一時間就近趕往各獻血點擼袖獻血。 1月11日晚,2800毫升手術用血及時送往醫院。
1月12日下午2點半左右,青島市中心血站供血科的電話再次響起,醫院緊急約血,男孩術中出血量大,仍需大量“熊貓血”救助。市中心血站供血科將僅有的500毫升RH陰性O型新鮮紅細胞血液第一時間送往了醫院。然而,這遠遠不夠。一邊是手術臺上正在等待血液救命的花樣少年,一邊是招募人員焦急地撥出一個個求助電話。好在,愛的回應不斷響起,“我這就過去! ”“我馬上請假去獻血屋! ”“我正在出差,明天回青就去獻血”……
“熊貓俠”高建峰,接到血站信息,得知有位同樣血型的患者做手術需要備血,二話沒說擼袖獻血400毫升;“熊貓俠”王永超1月12日下午接到血站緊急求助電話后,立刻就近趕往李村愛心獻血屋,成功獻血300毫升。“熊貓俠”李舉接到血站求助電話后,第二天一大早從平度大澤山鎮趕到平度市區的愛心獻血屋,擼袖獻血400毫升。
還有王珍冰、王建華、冷莉莉、陶雪珂、孫明、段連虎、呂金匯、姚超等共計15人,接到緊急求助電話,他們都以最快的速度趕去捐獻熱血,讓一條鮮活的生命得以延續。每一通電話都是一場愛心接力,也是一次與死神的賽跑。
在4900毫升“熊貓血”的保駕護航下,在醫護人員的全力以赴下,男孩的手術順利結束,這是青島“熊貓俠”們的又一次集體出手,用熱血挽救了生命。
事例2
接力獻血保障患者手術
另一個讓人感動的故事發生在2019年6月27日下午,“緊急呼叫O型‘熊貓血’!青島68歲患者正在手術臺上等待救命”的求助消息,在島城市民的朋友圈刷屏。當天,有一位68歲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在市立醫院東院搶救,急需Rh陰性O型血。在兩次調配存血之后,市中心血站庫存已經不足。危急關頭,島城的“熊貓俠”們再次出手,連夜獻血,保障患者能用上救命血。
“由于當時一段時間里Rh陰性O型血患者比較集中,市中心血站血液庫存已經不足,而27日下午患者還在手術臺上等待救命血,市中心血站將消息通過媒體向社會求助,呼吁O型‘熊貓血’志愿者前往市中心血站獻血。”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回憶,島城多家媒體也行動起來,很快,緊急用血的消息在朋友圈、微信群刷屏。市中心血站將當天采血的時間延長至晚上8點,以保證能及時采血,并盡快讓患者用上血。
當天下午5點40分左右,在青島工作的山西女孩侯芳第一個來到市中心血站。記者見到她時,她已經做完了初步的檢查,正準備獻血。侯芳告訴記者,剛下班時看微信得知有人急需用Rh陰性O型血,這正好和她的血型相符,于是她立刻前來獻血。乘坐公交車下車后,她一路跑到市中心血站,到達時滿頭大汗。 “我在德州上大學時參加獻血,得知自己是特殊血型。來到青島后就關注了血站的公眾號,一直想參加無償獻血,但是一直沒能成行。”侯芳說,這一次緊急獻血救人,也是完成自己一個心愿。當天,她獻全血400毫升。
在侯芳之后,很快又來了幾位獻血者,中國海洋大學生物科學專業的學生邱雨在同學陪同下,從魚山校區打車來到市中心血站。邱雨在學校參加無償獻血時得知自己是Rh陰性O型血,當聽到有人急需用血時,她沒有猶豫,立刻行動起來;在青島市紀委工作的陳琛是一名Rh陰性O型血者,在微信群里看到求助消息之后,原本要加班的他和領導打招呼之后,奔向市中心血站。“我們都是稀有血型,應該互相幫助,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剛下班的王敏在回家的路上看到消息后,立刻下了地鐵,打車來到血站。
陸陸續續趕來的獻血者,讓下午略顯冷清的血站獻血大廳越來越熱鬧。當晚8點多,獻血結束,共有8人成功獻血2800毫升,此外,加上日間還有4人獻血,全天獻血量達3300毫升和兩個治療量的血小板,保障了患者的使用。
背景
構建“半小時愛心獻血圈”
從2020年起,愛心獻血屋設置被納入了青島市市辦實事,在全市各級政府以及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2020年共新設和更新了9處愛心獻血屋,2021年新設和更新4處,兩年的時間在全市設置13座愛心獻血屋。到目前,全市各區市分布有20座愛心獻血屋,加上市中心血站本部以及2個獻血車固定采血點,全市總共有23個固定采血點,另外,還有8輛愛心獻血車隨時根據集體預約等情況需要,在全市流動采血。形成了以青島市中心血站為中心、輻射七區三市的獻血網絡,并且運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全市獻血屋智能化管理,全面構建起了半小時愛心獻血圈。

目前,采用冷藏的方式保存血液,通常只能保存35天。任霄惠 攝
青島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說,隨著“半小時獻血圈”的組團,一旦遇上有應急需求,在全市各區域參與無償獻血的愛心市民,都能快速找到附近的獻血屋或固定獻血點獻血,血液能更快速調配使用。
青島市中心血站站長逄淑濤介紹,自1993年開始,青島市無償獻血事業發展日新月異。1996年,全省第一輛流動采血車落地青島,首站即來到青島棧橋接受市民獻血;1998年,青島市在全國率先實現臨床用血100%來自公民無償獻血;2001年臨床單采血小板用血全部來自公民無償捐獻,開全國之先河;2003年,全市第一座愛心獻血屋在李滄區嶗山百貨對面建成啟用;2020年,惠及島城萬千愛心市民的無償獻血 “三免政策”落地實施。從義務獻血到無償獻血,從省內第一到全國行業領先,青島市無償獻血事業歷經28年發展,采供血布局逐步完善,獻血人次和獻血量連年攀升。 2020年全市獻血人次首次突破13萬,采血量再創歷史新高,穩居省內首位,千人口獻血率達到13.76‰。 2021年上半年,全市共有688809人次參加無償獻血,其中61423人次捐獻全血22.38噸,同比增長12.09%;7386人捐獻單采血小板12394個治療量,同比增長14.37%。(觀海新聞/青島早報首席記者 孫啟孟 通訊員 任霄惠 )
責任編輯: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