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母親多年羞辱后,鋼琴才女蔣靜養成了“扣吐”的習慣,必須把吃下去的東西吐出來才覺得自己干凈,這一習慣不僅導致健康問題,更對表演藝術和生活規律造成了巨大障礙;蔣靜并不是罕見病例,像是原生家庭問題、校園霸凌、職場騷擾……遭遇多種困擾的病人不斷出現,成為心理醫生必須直面的案例。楊紫、井柏然主演的《女心理師》正在熱播,該劇口碑兩極分化,案例貼近大眾日常生活,原著小說作者畢淑敏有醫學背景,《女心理師》的劇情鮮活又專業,然而該劇仍然強調“本劇的心理咨詢案例因影視呈現需求進行藝術化加工”,擔心觀眾被劇中戲劇化的病癥、治療關系干擾了現實里的判斷。

《女心理師》開頭長鏡頭,滑板上的年輕人穿梭在都市中,穿行在一個個疑似心理病人之間:媽寶、抑郁、焦慮、暴食、躁狂,鏡頭最終停駐在一個自殺女生身上。在全球每40秒就有一個人自殺的數據背景下,《女心理師》是獻給每個觀眾的心理萬象。它不是一部治愈系、娛樂向的劇集,反倒是以心理解謎、心理懸疑的風格吸引了觀眾,大家在觀劇的同時免不了追問:到底為什么人們容易陷入心理問題,為什么人們忽視了周圍人的暴食、抑郁、焦慮乃至自殺的心理危機征象?記者采訪了青島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孫平,以“女心理師”的角度看《女心理師》,探索正常人與心理患者之間的心理邊界,呈現真正的心理問題所在。
回瞰當年,哪些心理病多發了?
《女心理師》小說出版于2007年,孫平從2005年開始進入心理醫生行業時就聽說過這部小說。《女心理師》歷經兩次開發,都沒有順利改變成為影視劇,直到今年才與觀眾見面。與2007年對比,當下心理疾病的種類、熱點都有很大的不同。《2020國民健康洞察報告》顯示,85% 的人認為自己可能患有或曾經可能患有一種或多種心理疾病, 包括抑郁癥、躁郁癥、強迫癥、焦慮癥、物質成癮及其他心理疾病。其中,占比最高的三項為抑郁癥、焦慮癥和強迫癥。《女心理師》里,粉絲對偶像的瘋狂迷戀、減肥者的扣吐習慣、虎媽對孩子的期待焦慮等都是近年來才被注意到的心理問題。孫平表示,小說原著中對心理醫生、心理咨詢的描寫并不特別準確,放在疫情背景下,社會對心理咨詢的需求猛增,“很多人想找人聊一聊,但是不知道該找誰,大家對心理咨詢師的需求達到了空前高度。今年的咨詢者大多為時間比較充裕的老年人、兒童、青少年,明年可能一些工作人群會接受心理咨詢,疫情帶來的負面情緒可能集中爆發。”
從業之初,“精神衛生中心”并不為大多數人所熟悉,“心理醫師”更成為很多人插科打諢的借口。如今社會對心理健康有了深切認識,《女心理師》里的霸凌、平權案例引發了觀眾共鳴。孫平表示,“我剛從業時重癥精神病患者較多,老百姓對心理學沒有太多需求。然而現在我再出去說自己是心理醫生,很多人主動加我微信,過后聯系我——要么是家里的老人孩子,要么是為了自己咨詢。”當下的抑郁、焦慮、雙相情感障礙已經成為全球性疾病,而《女心理師》第一集里女生為了證明清白就想要自殺,更是頗有代表性的案例,“自殺的孩子一大類是因為情緒問題,這部分孩子是情感更早發育,為了讓父母開心而努力學習,特別優秀的孩子如果遇到了一點點打擊,覺得未來沒有希望的時候就早早抑郁、雙向障礙,存在自殺傾向;還有一種孩子是不計后果的,你讓我疼了,我讓你更疼,這種極端心理會發展成是自殺。”孫平建議,家長們應該關注孩子們的“呼救”信號,及早進行心理干預。

“原生家庭”是根源嗎?
“原生家庭”被當做很多心理問題的根源,《女心理師》里父母對成績的追求、夫妻之間的情緒對立都讓孩子產生心理問題,劇中鋼琴才女蔣靜的扣吐問題也歸根于她嚴厲到苛刻的母親身上。孫平認為,當下孩子們的情緒問題,一部分是因為處在非常高的日常生活標準里,孩子們生活歷練不足,甚至連停電都沒見過。“一方面是父母特別累,與孩子情感交流不夠,另一方面孩子們有著崇高理想和高需求,但是落不了地。”不止是學業,從逼婚、就業、平權等各個社會議題都會歸結于原生家庭問題,孫平表示,實際上能歸類于“原生家庭問題”的包括童年性侵、兒童虐待、父母離異造成的重大生活環境改變,“責怪原生家庭的成本太低了,大家責怪父母,父母也不會怎樣反駁。”

在《女心理師》里,觀眾驚訝地發現,楊紫飾演的心理醫生因為與病人情感關系太密切而被認為“不夠專業”,遭到了辭退。心理醫生與咨詢者之間的關系需要一定的距離,甚至心理醫生自己也需要專門的心理醫生做“督導”。孫平強調,找一個專業的心理咨詢師非常重要,“心理咨詢師是一面鏡子,投射出咨詢者的內核。一個不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像是哈哈鏡,他會將來訪者的問題扭曲成其他問題。沒有完美的咨詢師,很多老百姓對于心理咨詢師過于迷信化。”在孫平看來,不論是心理咨詢師還是咨詢者,都需要廣泛接觸世界、加深思維厚度,解決自己的思維方式,“像是短視頻這樣的短程娛樂,沒有讓大腦思維‘發力’的過程,而閱讀這種長程思考讓人不斷發展反思自己的處置方式。在封閉環境下,人們的思維會保守、偏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才能促進人的心理成長,不斷蛻變。”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米荊玉)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