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降至,萬鳥歸巢。山東是中國極其重要的候鳥中轉站,每年的11月到12月底,成千上萬只候鳥途徑上百公里遷徙來到山東,有的短暫歇腳,有的“安家落戶”。
自2017年開始,山東每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讓山東生態環境達到有記錄以來最好水平。截至目前,全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099個重點問題整治銷號率達到100%,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4107個違法違規問題整治銷號率達到100%。為鳥類來山東遷徙、越冬、繁殖提供環境質量保障。
茂密的蘆葦叢,環境清幽的灘涂,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每年有371種超600萬只鳥經此遷徙、越冬、繁殖,被稱為鳥類的“國際機場”。東方白鸛翅膀寬而長,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鳥類大熊貓”的稱號,這種鳥對棲息地的選擇是極為挑剔的。如今,它們已經在此安家,累計繁殖了2000只左右的雛鳥。保護區也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東方白鸛繁殖地。
在菏澤市東明縣的黃河灘涂里,同樣有數萬只大雁在這里棲息、覓食、嬉戲。記者了解到,每年11月,這些大雁都會從北方的內蒙古、黑龍江甚至西伯利亞等區域遷徙而來,長途跋涉到菏澤東明黃河灘區越冬,一直停留到來年三月份,成為黃河岸邊一道亮麗的生態風景。
在濟南龍湖濕地,前來棲息越冬的候鳥徜徉在天地間,碧水藍天,獨成一景,散發著生機和美感。蘆葦叢間,一群群天鵝相依成趣,或停留水面,或相互梳理毛發,嬉鬧追逐間,給濟南的冬天帶來陣陣生機。
為了給鳥兒預備更好的棲息繁殖地,2021年5月山東領先全國修改了《山東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謀劃了加快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相關政策法規、持續優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網絡、構建完備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監測體系等8個方面的戰略任務,劃定了15個陸地優先區域和15個海洋優先區域,確定了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10個優先領域和16個優先行動。
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生態保護處處長王清介紹道,近年來,隨著山東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打贏,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改善,目前的生態環境質量是有記錄以來最好的。隨著生態環境質量好轉,生物多樣性越來越豐富,特別是對候鳥來說,山東的環境變好了,棲息的所在地食物鏈更加豐富。
王清說,其實鳥類是十分聰明的,它會選擇生態環境好且食物充足的地方來棲息。隨著山東生態環境不斷改善,棲息地越來越好,更多的鳥類會選擇到山東棲息。如今山東鳥類數量的增多與山東公眾保護意識的提高密不可分,近幾年,全省上下生態文明意識不斷提升,大家對保護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鳥類的意識不斷增加,主動性增強,給更多鳥類來山東創造優良環境。
山東連續五年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與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聯合建設了黃河流域首個生態環境定位觀測研究站,謀劃啟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取得了積極成效。根據監測調查,目前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野生動物1630種、植物685種,鳥類由建區之初的187種增至現在的37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25種,國家二級保護鳥類65種。38種鳥類數量超過全球總量的1%。在今年10月舉辦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上,山東將黃河三角洲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進行了線上展示。在部長級全體會議上,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正式宣布中國山東將作為示范省份參與生物多樣性金融項目。
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2021年,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編制完成了《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專項規劃》,為“十四五”時期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兑巹潯分\劃了2025年、2035年山東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主要目標,提出了構建黃河“三段一線”生態環境保護空間布局,即在黃河上段形成以南四湖、東平湖水安全為特色的黃河流域優質水源地和蓄滯洪區,在中段建設以城市生態宜居為特色的省會城市群,在入海段創建以黃河入海口大河三角洲生態保育為特色的國家公園,在黃河沿線構建以河道、岸線和灘區生態建設為特色的綠色生態走廊。此外,為提高規劃的可操作性,聚焦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提出了實施黃河三角洲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泰山區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東平湖流域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程、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等六大重點工程,謀劃了22類共計303個重點項目。明確了采取強化組織領導、健全“河海統籌”治理機制、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加強生態環境監管、強化環??萍己彤a業支撐、防范流域環境風險、大力培育生態文化等7大保障措施。
責任編輯:王鳳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