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中國計算機學會公布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NOIP)2021獲獎名單。從山東省省賽獲獎名單上看,青島中學再次傳出喜訊,2人獲得一等獎;二等獎分數線以上9人,其中4人為高中組,5人仍是初中“小將”。至此,今年的五大奧賽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省賽都已經結束,突出重圍的青島中學也再次在競賽中收獲亮眼成績。信息學奧賽究竟是一項怎樣的賽事?中學生們在常規學習背后又有哪些備賽故事?青島中學信息學競賽的貫通式培養到底是啥樣?記者深入青島中學進行了采訪。

普及+特長
從小學到高中貫通式培養
信息學奧賽含金量有多高?據悉,由教育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計算機協會聯合主辦的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始于1984年,那時計算機剛剛傳入中國,這之后通過競賽選拔了大量的信息學優秀人才,他們中的許多人成為了我國計算機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人,為我國計算機軟硬件事業的發展和21世紀興起的人工智能、信息學交叉學科應用等做出了突出貢獻。該比賽也就是大家俗稱的信息學奧賽,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并稱為五大奧賽,屬于國賽金牌(一等獎)進入國家集訓隊能保送清華北大、國賽銀牌(二等獎)可破格進入36所雙一流高校強基校測的級別,堪稱頂級學霸的卷王之戰。而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公認的信息學奧林匹克競賽強國。
“當下流行的人工智能機器就屬信息學領域,今年的全國信息學奧賽吸引了我省千余名學生參加,最終全省155人獲得一等獎,318人獲得二等獎。青島學子們在今年的信息學奧賽中表現亮眼,青島中學的參賽隊員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近日,帶領隊員參賽歸來的青島中學信息學競賽教練魏旭丹和楊丹向記者介紹:學校信息學競賽的培養模式目前已經初步實現了從小學到高中階段的貫通式培養,以老帶新,穩步向前。

小學階段以《信息學基礎》課程招募對編程感興趣的學生,課程內容以C++基礎語法為主,在小學階段就為競賽打好語言基礎;初中階段開始以學生自愿報名、雙向選擇的方式組建校隊,以參加入門組比賽為目標,利用周中及周末課余時間進行周期性訓練,并于寒暑假組織校內集訓,夯實學生對基礎算法及數據結構的理解和掌握;而到了高中階段以參加CSP入門組和CSP提高組比賽及NOIP為目標,隊內學生來自于上一年的入門組學生及有競賽基礎的新生,利用周中及周末課余時間進行周期性訓練,并于寒暑假組織校內、校外集訓,進一步提高學生對于高級算法及數據結構的理解和掌握。
課程+集訓
兩位90后女教師披荊斬棘
“一寸光陰一寸金,從去年秋季至今,我們和隊員們放棄了很多休息時間,周末、寒暑假,都有訓練任務。”從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90后楊丹老師告訴記者,學校為入門組在周中開設了一次晚上6點—8點半的競賽課,周末有3小時訓練時間,提高組則在此基礎上,周中又增加了一次課。然而真正的學習和訓練時間,遠不止表面上的每周近10小時。按照小學階段普及的思路,上學期兩位老師還專門為小學開設了兩個班,滿足40名小學生們興趣培養,最終在今年信息學競賽(CSP2021)上,提高組有一等獎6人,二等獎4人,入門組一等獎4人,二等獎1人,三等獎1人,小學組一等獎2人。
“從小學到高中,拿到成績,是學生們辛勤耕耘的收獲。因為信息學奧賽是高手云集的對決,每一份成績的取得都是沉甸甸。令我們最為驚喜的是,比賽中學生們表現出來的創新能力、臨場應變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養。”楊丹說,這也是學校開展課程文化建設的必然結果。新高考背景下,凸顯一所學校魅力的就是學校的課程文化,為應對新高考而從頂層加以設計的課程文化成為學校教育的新亮點,青島中學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課程文化建設,構建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并重、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并舉的課程文化格局,培養學生成為具有競爭力的學術人才。

同樣作為90后年輕教師,魏旭丹見證了學校信息競賽隊從2017年12月組建至今的發展壯大,從2019年青島中學10名學生獲得2019年CSP-J/S二輪認證一等獎,四名學生沖進全省前20名,成為青島獲一等獎人數最多的學校開始,青島中學信競隊伍就成為別人眼中的“黑馬”,但背后的艱辛付出鮮為人知。“我們從最初的零經驗開始,小隊員們一點點積極總結失敗教訓,以老帶新,不斷付出最終苦盡甘來,獲得了驕人成績。”提起致勝秘訣,魏旭丹首先提到了學校的支持和育人理念,針對信競隊的練習和比賽需要,學校專門開辟了專門上課和訓練時間,配備專業的硬件系統搭建,從評測到練習實現標準化、提高化的集訓條件,為隊員參賽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支持。

興趣+堅持
合作隊員輪流當“導師”
“信息學競賽,需要較強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計算機語言運用能力,需要經常上機,學習算法和數學建模等,門檻較高。”面對這群對算法充滿興趣的少年,魏旭丹和楊丹全程進行陪伴指導,親自授課解惑,聚集在訓練區,不斷陪伴孩子們調試代碼、修正算法、學習編程和理論概念,備戰每一年的競賽。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其實不論什么競賽,要想取得成績,學生的付出和努力都是最重要的。”此次NOIP一等獎的張珺彥,取得了青島市第5名、全省第35名的好成績,八年級的樊祥翔也獲得了入門組一等獎,他們平時上課總是認真聽講,每次留的作業題目都能按時保質保量完成,學習習慣非常好。“從入門組到提高組,能留下堅持在校隊繼續學習的學生,除了飽滿的熱情和興趣,最重要的就是堅持,能真正靜下來坐下來耐心研究編程和算法。”楊丹透露,往往寫一個程序可能只需一小時,但是要保證程序是正確的、最優的,卻可能需要花費十倍的時間去做調試。
魏旭丹老師也強調說,在學習和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角色始終定位在“陪伴和指導”上,真正起到主體地位的永遠是學生自身。學校堅持鼓勵學生獨立學習,團隊分享。最令他們驕傲的,正是信競隊伍積極向上、樂于分享的團隊氛圍,隊員們經常在一起進行團隊項目分享,相互講評和分析,輪流當導師,以增強彼此之間的理解和凝聚力。
忙于競賽,是不是會耽誤文化課學習?“不會。通過競賽會促進我們對語數外等文課程的深層理解,體味到了‘學而時習,不亦樂乎’的快樂!”樊祥翔等學生們這樣告訴記者。(觀海新聞/青島早報記者 楊健)
責任編輯:單蓓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