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變化莫測,A股瞬息萬變。分化現象在今年的A股市場表現得淋漓盡致,一邊是生物醫藥、科技等行業連漲不停,“牛股”層出;一邊是散戶投資者的持倉表現暗淡,虧損連連。這種結構性行情在股市中時有發生,在未來也有可能成為常態。與股市不同的是,基金表現良好成績亮眼。得益于投資風格優勢,專業機構今年迎來了業績大增長,尤其是普通股票型公募基金,他們的亮麗“成績單”,似乎在給散戶證明:炒股票不如買基金。
現象:分化嚴重
最慘A股累計下跌99.8%
進入9月份,A股市場對于疫情發生之初的低迷行情已經有了明顯修復。截至2020年9月1日,A股全市場等權平均漲幅26.37%(不包括2019年12月1日以后上市的新股,一共3720只非新股)。雖然漲幅看上去“一團和氣”,但目前的A股個股分化問題也在凸顯,市場風格的來回切換,讓稍微帶有科技光環的成長股價格屢創新高,尤其是生物醫藥行業,受到今年疫情的影響,板塊指數已經翻倍。而一些小盤績差股則受盡市場的冷落,這令人不禁重新審度市場,究竟是基本面重要,還是市場情緒重要?普通投資者該何去何從?
近日,“史上最慘A股”千山退(即“千山藥機”)徹底告別A股市場。9月15日是千山退在A股的最后一個交易日,收盤報0.19元,總市值僅剩下6867萬元。自2015年6月初76.29元高位以來,千山退股價至今累計跌幅高達99.8%,成為史上最慘A股。然而,有許多的散戶則被套了,Wind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千山退有4.82萬戶股東。
千山退以99.8%的跌幅,成為目前史上最慘A股。數據顯示,從2019年開始,退市摘牌的股票中,最大跌幅都超過了98%。到2020年,跌幅加大,比如保千里、金亞科技、盛運環保、樂視網、神霧環保等,跌幅大多超過了99%。這些“垃圾股”相信也讓很多散戶深受其害。
數據顯示,在A股市場3720只非新股中,64.68%的個股不能跑贏市場等權平均漲幅,28.01%的個股居然還處于虧損狀態。表面上看,雖然市場指數在漲,但這只是某些個股的牛市,相比起2007年或者2015年全年分別達到99%以上和91%以上個股盈利的“全面牛市”而言,想在今年這波變化莫測的行情中賺錢絕非易事。
對比1:實力比對
散戶與專業機構差距較大
上交所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從2016年起專業機構的賺錢能力就已經跟散戶拉開了差距,尤其在被稱為A股開啟價值投資元年的2017年,機構以45294億元持倉市值從市場賺走11156億元,而同期的散戶以59445億元持倉市值僅僅賺到3108億元。
如果說散戶是“劍客”,想要憑借一己之力在A股江湖橫行,那么專業機構則是抱團的“集團軍”,更加注重公司的成長性和盈利性。近年來,市場風格的轉變恰好符合專業機構持倉風格,因此這幾年來一些股票型資管產品諸如基金和券商集合理財的業績表現十分搶眼。wind數據顯示,普通股票型基金指數已經逐漸與市場收益率拉開差距,該指數在2019年和2020年(截至到8月31日)的年內漲幅分別是47.1%和44.15%,而同期滬深300市場漲幅分別是36.07%和18.2%,如此出色的成績并非只體現在普通股票型基金上,無論是普通股票型基金還是混合型基金,無論是公募基金還是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他們的收益和風險控制在最近這幾年的表現一直都很出色。
對比2:收益比對
5年收益對比 基金贏了
選取5年內最有代表性的數據比對,2015年的6月12日,上證綜指站上5178點,讓股民一度驚呼“6000點要來了”。隨后,指數沖高回落進入市場調整階段。彈指一揮間,2020年6月12日,上證綜指收于2919點,5年的時間整體跌幅達到了42.99%。如果說上證指數的樣本還不夠全面,有第三方數據公司統計了2015年6月12日之前上市的全部2729家A股上市公司的漲跌幅數據。截至2020年6月12日,股價上漲的公司僅有298家,占比為10.91%。而下跌的共有2431家,占比達到了89.08%,其中更有超過半數的公司股價遭遇腰斬,在全部A股市場中占比達到了66.80%。由此可見,這5年的時間里,有些散戶也許過得不太開心。
拿基金數據進行比對,2015年6月12日之前成立的普通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共1074只,截至2020年6月12日,凈值增長率為正的共584只,占比達54%。從數據對比來看,基金投資者應該長舒一口氣。
方法:學抄作業
從社保基金中挖掘投資技巧
從2010年到2019年,A股市場經歷了幾度牛熊輪回,而社保基金的表現堪稱“穩中有進”,10年里僅有2018年一年出現2%出頭的虧損,其余年份均實現了正收益。特別是2010年、2011年和2016年上證指數年度跌幅超過10%的情況下,社保基金也能力挽狂瀾實現盈利。
盡管不少普通投資者對社保基金的選股、操作手法心馳神往,但想要“抄作業”并不容易。從選股方面來說,社保基金委托公募基金等專業機構進行操作,投研體系是普通投資者所不具備的,基于龐大資產進行分散的股票配置,更是普通投資者資金難以企及。其次是持股,社保基金的持股周期普遍較長,以年為單位,這點也是普通投資者難以做到。
所以,普通投資者想要復制社保基金的收益,幾乎是難以實現的。但如果借助公募基金的力量,情況則完全不同。如果有一檔公募基金能夠以社保重倉股為主題,在每次季報披露完畢之后進行調倉換股,被動復制社保重倉指數的走勢,那么就可以為投資者帶來長期收益曲線。盡管目前尚未有這一主題的公募基金出現,但不少資深投資者將滬深300指數增強基金作為近似替代品,不失為復制社保基金收益的一種方式。“散戶買股票通常有個問題,能盈利的及早賣了,然后補倉下跌虧損的,最后把好的換成了不好的。即使買基金也仍然存在這種問題,上漲拿不住,最后都換成差的了。”島城資深投資者張強介紹,但基金相比股票則有優勢,例如滬深300指數這類基金,不像公司個股一樣基本面會變差,也沒有那么多概念和熱點吸引高位接盤,可以越下跌越買,能夠攤低虧損。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上漲了就賣,而應該長期持有,這樣才會取得平均收益。
相比反復捕捉牛熊波段,長期持有基金所帶來的收益或會更加可觀。(青報全媒體記者 楊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