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12月14日訊 梨園舞臺、老物件展示墻、童年雜貨鋪……從青島火車站地鐵口E口進入,會發(fā)現(xiàn)原本“塵封”多年的老地下臟亂破,已經(jīng)搖身一變成為一座富有年代感的“地下之城”。廣德里1898,是青島人文歷史和美食文化的博物館,一時間成為老青島人的必游打卡圣地。
“廣德里”,名字來源于青島里院文化,由青島著名的老里院“廣合里”“成德里”各取一字。廣者,大而博多也;德者,善而初心也,廣德,“廣而厚的道德”。而“1898”,也不是一串普通的數(shù)字。這一年膠澳有了一個新名字“青島”,也是從這一年開始,青島正式開啟了它波瀾壯闊的歷史。
助力里院文化復興 成老青島人打卡地
“一二一,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到了學校考第一。”這首廣為流傳的童謠,是青島老城區(qū)盛極一時的縮寫。老青島人會把中山路一帶成為“街里”,其中“里”便是里院。有著百年歷史的里院,不僅是老青島人避風擋雨的居所,也是青島百年風雨歷史的見證,如今,青島里院的故事,仍在不斷上演著,“廣德里1898”,就來源于青島的里院文化。
復古老青島的波螺油子、紅色的大辮子電車、具有年代感的青灰色磚墻、老青島廣告牌、春和樓等老青島傳統(tǒng)美食……置身廣德里1898,記憶里的街道,舌尖上的味道,讓人們身臨其境百年以前,感覺仿佛穿越在老青島的繁華市井當中,感受到滿滿的復古感、年代感和幸福感,吸引著一波又一波老青島人和懷有青島老城情懷的人們前來打卡留念,回憶往昔。
重溫“花漾歲月”青島大姨很會玩
戴家姐妹
“在這里似曾見過的東西太多了,黑白電視機、老式冰箱、老式洗衣機、鷹輪牌縫紉機……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印象都很深。 ”在廣德里,記者遇到了正在拍照打卡的 “戴家姐妹”,戴增新、戴增光、戴增輝、戴增蕊。她們是典型的青島“土著”,小時候就住在火車站附近的“市場一路”上。在廣德里1898,五姐妹沉浸在兒時的回憶里,各種擺拍、旗袍走秀、憶往昔歲月,“仿佛回到兒時歲月”。
“那時候家里條件不好,我們院里就鄰居家有一臺9寸的黑白電視機,跟這里墻上掛著那臺的一模一樣。小時候我們最快樂的事就是每天晚上吃完飯,聚坐在院里等著看電視。 ”60歲的“二姐”戴增光感觸很深,她順著時間的軸線慢慢地回憶起了更多以前的經(jīng)歷,年輕的時候為了賺錢補貼家用姐妹們在街道上打鐵絲、縫麻袋,在家里一起繡花等做手工,沒有錢買蘋果肉就買蘋果核吃,記憶中的味道蝦頭燉白菜,大雜院里的種種你來我往……“這里很有年代感,感覺很溫馨很有愛,很適合老青島人來打卡找尋兒時的記憶。 ”58歲的“四嫚”戴增蕊深情地說。
市民沉浸式打卡留念
文化帶動美食 讓“文化味”更香
廣德里1898,不僅把老青島的歷史文化濃縮模擬,還堅持將傳統(tǒng)的“老青島味道”繼承和發(fā)揚。春和樓、英記樓、劈柴院江寧會館、青島啤酒等百年品牌老店,王姐燒烤、餡餅粥、老青島餛飩、青島烤鴨、海鮮大排檔等青島特色美食小吃在廣德里1898都能品嘗到。
后右一為王詠梅
“特別喜歡老市區(qū)的感覺,老中山路是我從小生活和工作過的地方。 ”今年61歲的王詠梅出生在浙江路附近,小時候在太平路小學上學,現(xiàn)住湖北路上,對于青島老城有一種特殊的“情懷”,當天,她和姐妹們在老年大學上完課就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廣德里1898,沉浸式體驗了一把“曾經(jīng)那年”。“今天嘗到了年輕時候的味道海鮮疙瘩湯、老青島炸肉,很開心,很滿足。 ”
吃完飯,她們又來到“三年二班”的教室里重溫兒時上學的美好時光。
“廣德里1898,致力于將里院重現(xiàn),把青島歷史文化和美食文化相融合,還原新潮與復古的青島老城風貌,將存在于老青島人的回憶中的生活重新上演,希望將青島里院文化推向全國。 ”廣德里1898負責人賴爐強說。(老年生活報/觀海新聞記者 王鏡)